後來人們又將很多自然現象附會給這則傳說。說馬自從救了劉秀以後,就養成一種習慣,在站著的時候總要把後蹄蜷起來,這是怕把劉秀這位真龍天子踩死的緣故。又說,馬是不踩蜜蜂的,蜜蜂也不蟄馬。蜜蜂除了在花間采蜜外,還總愛在馬蹄上爬著,馬如果將蹄蜷得久了,還會在地上把蹄梢磕一下,讓蜜蜂飛走或是換在另一隻蹄子上,這是因劉秀曾經化作過蜜蜂的緣故。有了這樣的說法,人們又把“蹄”字與皇帝聯係在一起,說最早的“蹄”字僅指馬蹄而言,因為馬“足”救過劉秀這位“帝”,“足”與“帝”是相依為命的,沒有馬足,就沒有帝,有足則帝生,所以,蹄是劉秀逃脫災難的表示。也因為馬救過劉秀這位真龍天子,因此有了“龍馬”的稱號,這是馬的殊榮,任何牲畜都沒有這一雅號。馬也因此不能做牲品來供奉神靈。這一傳說,也是民間對那些勢利小人的譏諷。當王莽勢大,劉秀勢弱的時候,烏鴉和喜鵲這類趨炎附勢的東西,多嘴多舌,向王莽獻媚,最後落得個抹去嘴皮、焦頭爛額的下場。

    陝北民間另有一逗誑習俗。每遇七夕節,一些老人總要逗一逗小孩,誑他們在身上備上驢鞍,口中噙上驢糞蛋,趴在葡萄架下去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並哄小孩說,因驢耳長,可以聽到天河上的人說話。陝北民間又認為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是雨行日子,說牛郎織女於七月初七相會後,百感交集是要哭的,一直哭到七月十五日分開方止。

    在牛郎織女天河配傳說的影響下,陝北民間形成了新娘新郎進入洞房後用梳子“上頭”的習俗。迷信認為,王母用梳子劃出天河,將牛郎織女這對恩愛夫妻隔開,但她隔不開兩顆相愛的心。同時也信奉,梳子可以將牛郎織女隔開,也可以將他們梳合在一起。上頭用梳子梳新郎新娘的頭,就是祝願小兩口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要相親相愛,忠貞不渝,矢誌不改。

    中元節

    中元節是我國農曆的七月十五,傳說是“地官”閻王的生日。在民間迷信中傳說,地獄裏的冤鬼太多,號啕不止,聲震天庭,玉皇大帝聽見後命閻王到靈霄寶殿直接向他述職。閻王不敢怠慢,趕赴天庭。因閻王在述職期間不能審理陰間官司,所以就給鬼放假三天,任其自由回家省親或遊逛。因此民間有了“七月半,鬼亂竄”的說法。因閻王給鬼放了假,所以民間又將七月十五稱做“鬼節”,也有稱做“盂蘭盆節”、“盂蘭節”的。中元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四大祭祀日之一(另外三個是清明節、十月一、臘八日。有的說法是沒有十月一,有臘月廿三的祭灶節)。

    中元節最早是宗教節日,與民俗無關。將七月十五日作為中元節的淵源,一說始於道教。道教說,此日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也就是說,地官要在這一天裏對人間善惡之事實施定奪,即對人行使奪紀、授紀之權。故而,七月十五日這天,道觀裏要作齋醮薦福的法事活動,以求得地官能夠免去凡間人眾之罪孽。一說始於佛教,僧家以為此日是“法歲周圓之日”。佛家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曾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設了百味果供品供在佛前,發誓要從此日起做九九八十一天的行腳僧,雲遊四海,並在所遇各寺院裏設齋解製,大興盂蘭盆會,要救母於倒懸之中。這就是中國佛教所宣揚的著名的目連下地獄救母返陽的故事,也是盂蘭盆會這一法事活動之所以興盛的由來。後世人將此故事改編為宗教劇目,並被民間所認可和接受,將此劇搬到喪葬禮儀中,為喪事活動增添了孝道禮儀和渲染了喪事活動的莊嚴氣氛。在這些封建、宗教思想的影響下,民間又衍化出了在七月十五日這天“燒紙包”給亡人“寄冥錢”的習俗,遞而又將其衍化為“祭祖日”,與民俗攀上了關係。進而又發展到七月十五日這天,家家都要追祭亡靈等一係列民俗活動。其中有“放河燈”、“濟孤魂”等內容。放河燈是在七月十六日鬼的假日將滿時,人們以河燈祭祀的形式送鬼回地府。濟孤魂是人們對那些孤苦伶仃的野鬼孤魂的“接濟”行為,送給他們一些冥錢,讓他們在地府中打點打點,能夠早日超度。這些習俗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在民間流行開來,唐宋時期盛行。到了清代,人們在中元節時祭祖墳的祭掃活動要比清明節隆重得多。屆時,庵觀寺院均設盂蘭盆會,大街小巷搭起高台,設鬼王棚座,念誦經文,演《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放焰口,民間將此稱做“濟孤魂”。最為壯觀的是用紙紮作“法船”,長有七八十尺,點燃河燈,臨池臨河焚化,俗稱“慈航普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