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節的前身是“立春節”。我國自古就有“立春大如牛”的說法,這是因為民間將“立春”看做是預測年景好壞的重要日子,所以也就有了“最好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牛耕田”這樣的農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春牛節”這個節日,並形成了很多習俗。最早的民俗是立春這一天人們在城裏的廣場上塑起一個叫“芒神”的泥人,手中拿一條鞭子和一頭泥牛。它的用意有兩個,一是芒神用手中的鞭子將寒氣送走,並且迎接溫暖春天的到來;二是表示一年的農事活動也由此日開始。

    相傳,在周朝時期,天子於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去迎春,並祭祀帝祖和青帝句芒,以祈求是年豐收。這種儀規到了漢代,皇帝率三分九卿、文武大臣前往東郊祭祀句芒時,將車騎服飾都裝飾成青色,並歌以《青陽》之辭,蹈以八俏(雲翹)之舞。同時規定,各州縣衙門前於立春日要陳列土牛,芒神以及犁耙之類的農具,官員們在祭禱之後,依次拿鞭三打土牛。三打土牛後,民眾可以把從土牛身上打下來的泥巴帶回家後,以此預兆在這一年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了這些民俗習慣,與之相適應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些民間藝人們每逢此日,就用泥塑成“牛”,並塗上顏色,配以柳枝花草,再塑一些鳥的形象與牛共同立在板上,就成為春牛節這一特定節日的特定工藝品,在市井出售。農戶們將此買回去,既是一種擺設,又可作為掌握農事活動的依據。因為春牛的塑像是有講究的,從其構圖上就可以看出農事的早晚。比如:立春日如果在臘月二十五日前,芒神是站在牛前的;如果是正月十五以後立春,芒神則站於牛後;介於兩者之間的日子裏立春,芒神與牛並立。所以,在古代的時候,農戶們看皇曆就是看春牛圖,以春牛圖來安排農事。在我國古代神靈信仰中將芒神看做是掌管一年年景的值歲神,人們信仰他,敬仰他,就是祈求他能給人們帶來好的年景。

    在泥塑“春牛”的基礎上,繼而又出現了圖畫春牛圖、剪紙春牛圖和木刻春牛圖。有了這麽多的春牛種類,就產生了“送春牛”的習俗。人們所送春牛大都是印在紅紙上的春牛圖。送春牛圖的方法是給人家貼在門上,以此來預賀豐年。民間的這一習俗也影響了皇家,皇家在編製皇曆的時候,開篇第一頁春聯欄的上端必定要印上一幅春牛圖。這種印有春牛圖的皇曆到明嘉靖年間已經十分流行,它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農耕文化和農耕思想。

    春牛圖上的春牛和芒神的畫法有嚴格的規定。在單數年份,即以天幹地支相配為陽的年份,牛的口是張開的,尾巴繳左;反之,則口閉,尾巴繳右。牛的顏色在不同年份也是不一樣的,亥子年是黑色,寅卯年是青色,巳午年是紅色,申酉年是白色,辰戌醜未是黃色。芒神的衣服和腰帶顏色也是按照立春日的紀日地支來決定的。亥子日是黃衣青腰帶,寅卯日是白衣紅腰帶,巳午日是黑衣黃腰帶,申酉日是紅衣黑腰帶,辰戌醜未日是青衣白腰帶。芒神又有老小之分,是按紀年地支來確定他的老小的。在寅申巳亥年裏,芒神是老人形象,在子午卯酉年裏是少壯形象,在辰戌醜未年則為童子像。春牛、芒神的尺寸大小也有規定,泥牛高四尺,代表四季,身長八尺,以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牛尾長一尺二寸,代表十二個月。泥塑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芒神手提之鞭長二十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這類春牛、芒神是我國古代各署衙所塑之形象。民俗也依此尺寸繪成春牛圖,並畫上牧童、柳樹、春燕、農具、家畜、瓜果、蔬菜和金錢元寶等,張掛起來,以祈求豐收年的到來。這一習俗影響了後世民俗習慣,並將其運用到了行樂圖、月份牌和一些故事之中,成為年畫的前身。

    在春牛節習俗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春牛文化現象,雖然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都是在一張大紅紙帖上書以“宜春”二字,貼在大門上,以慶賀春天的到來,所以也叫“宜春帖”。也有婦女們用剪紙的方式剪成春燕,或用絲紮成春燕,戴在頭上做裝飾,慶賀春的到來。也有人用紙剪成各種圖案貼在窗上用以賀春,所以也叫“春花”。這種“春花”大概就是後世“窗花”的前身。

    我國北方地區在舊時常用秸稈紮成春牛,外麵依照規定糊上彩紙,抬到田間,舉行趕春牛的禮儀活動。在行此儀時,一邊趕,一邊還要唱:“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拱鬥,八打八麵來風,九打酒祿常有。”正因為官家、民間都有打春牛之俗,所以,民俗中將春節叫做“打春牛”,也把立春這一天叫做“打春”。春牛節在明清之際很盛行,於是又產生了迎農祥、吃青菜、浴蠶時、喝青茶等習俗。不少地方在打春日還要吃春餅,謂之“咬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