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將正月初七稱做“人慶”或“人七”正是“人勝節”的遺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還有剪人勝之俗,用五色彩布相拚而成,貼於牆上以祈吉祥。此俗雖是一種祈祥之俗,但後來人們多有所不知,隻以為貼布娃娃是一種年節裝飾,逐漸被消失掉了。但吃素麵之俗在農村被保留下來了,不僅於正月初六吃,大年三十下午也要吃長長的雜麵條,以祈求福祥。

    上燈節

    正月十三是“上燈節”,在陝北有些地方還過此節,如筆者的家鄉延安市寶塔區元龍寺鄉元龍寺村,於正月十三擺九曲燈場以觀燈。

    正月十三有幾種說法,據《玉匣記》中雲:是日為劉猛將軍聖誕日。神話傳說雲:劉猛生前能驅蝗蟲,死後成神,人們為了紀念他除蝗有功,就把他的誕日作為紀念日來緬懷他生前功績。這一天也是農家的持齋日。

    民俗曆書中又說正月十三是“農暴日”。所謂農暴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關天氣氣候變化在陰曆上存在的變化規律。比如,農諺有雲:“三月三,無事不到河邊轉。”其意思就是說,三月三這天,不是有風就是有雨水,不要到河邊去。這種經常出現的重要天氣現象的陰曆關鍵日期就叫做“農暴日”。現在仍在農村廣泛流行的農暴日有:

    正月:初九、十三、十九。

    二月:初二、初三、初七、初八、初九、十一、十三、十九、廿八、廿九。

    三月:初三、初七、十五、廿三、廿五、廿八。

    四月:初一、初八、十五、廿五。

    五月:十五、廿一。

    六月:初六、十二、十九、二十、廿九。

    八月:廿一、廿三。

    九月:初九。

    十一月:廿七。

    十二月:十四、廿九。

    又有民俗曆史書中說,正月十三在江蘇一些地方作為“關公磨刀日”的民俗日。

    筆者在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藥》欄目聽著名中醫學家、現代方劑大家、八十三歲高齡的王綿之教授談養生之道時說,正月十三為“上燈節”。王綿之教授是江蘇人,出身中醫世家。其雲父母於過年時給小孩發糖。他愛吃糖,等不到“上燈節”就將所得之糖吃完了。那麽,上燈節是江蘇的地方習俗,為何能傳入陝北呢?關於這一問題,筆者在“蜂糖”一條中述及子洲縣淮寧灣就是江蘇(淮)南京(寧)一帶的戍邊將士的後裔,他們來到陝北,將他們的風俗習慣在陝北傳承,也就成為陝北之俗。筆者家鄉大都為子洲民眾遷徙而來,故而相沿此俗也是自然的事情。

    順星日

    順星就是順歲星。順星又稱做“太歲”,被民間奉為值年之神,因此也稱做“歲神”或“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道教又將歲君奉為“大將軍”。《神樞經》中雲:“大將軍者,歲之大將也。”歲星掌管著人間一年的禍福,所以人們祈求他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生昌順通達。因此,順星意即流年暢順。

    順星是正月初八舉行的祭星儀式。是日,人們都要向丁卯元辰神進行祈禱,以祈求消除疾病。這一習俗據說是始於金章宗明昌年間,當時因金章宗的母親瑞聖皇太後得病後,四處求醫診治,未能痊愈,金章宗便敕建丁卯瑞聖殿,供奉丁卯元辰神像,以祈瑞聖皇太後的疾病痊愈。所以,民間於是日祈求丁卯元辰祛病除災的習俗。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每人都有一顆星宿值年,人一年的命運都操在該星的手中。正月初八是群星聚會之日,因此要拜星君,祈求他能給人帶來好運。這就是“拜星君”之俗。拜星君在初八晚上舉行,要上燈,上供,然後撒花燈。正月初八在民俗日裏又被稱做“穀日”、“長八日”,此日最忌吵嘴打架。清嘉慶年間的《瑞安縣誌》中雲:“穀日,俗呼長八日,宵分,貧富皆於庭中燃薪,諸蒼陌市井亦然,爆竹如雷,火光燭天,群兒嬉戲跳擲,以慶其會。”由此可見,古時人們對順星之儀是看得很重的。

    春牛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