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元年中秋,李淵由京城出來,行有二十餘裏來到楂樹崗。時有朝中宇文述與李淵有隙,差了五七十人,扮作響馬模樣,於寅夜出城,在此等候,意將李淵全家除掉。李淵率家將四十餘人與之打鬥,至太陽西沉,仍不能脫身。危急之中,值秦瓊自長安城中解軍掛號出來,於臨潼山下,楂樹崗邊遇到李淵與“響馬”打鬥,幫李淵打退了“響馬”。李淵命手下人請秦瓊相見,並說有謝,秦瓊聽後說:咱隻是路見不平,不圖有謝,帶轉馬頭向大道便走。李淵見家丁請不來秦瓊,便忙帶韁繩向秦瓊趕來,喊道:壯士住馬,受李淵一禮。秦瓊隻是不理,繼續向前飛奔。李淵隻得又喊道:壯士,我全家受你活命之恩,便等我識一識姓名,報德異日何妨。此時已趕出十餘裏,秦瓊想,不如對他說了,也省得再來追趕。隻得回頭說:李爺不要追了,小人姓秦名瓊便是。並連把手擺了兩擺,加馬一鞭,箭一般去了。李淵欲待再追,因久戰,馬力已乏,且又隻是一人,恐乘隙生變,隻得歇馬。因追趕中有順風吹來,再加上馬鈴作響,隻聽得一個“瓊”字,又見他搖手,錯認做行五,生生地一個瓊五被李淵牢牢記在心裏,不知何日才能報得此恩。也正因為李淵有此報恩之心,為秦瓊塑像蓋廟,以“瓊五”神來供奉,使秦瓊從此走上了黴運。因“瓊”與“窮”音同,故而秦瓊窮也。

    一年,秦瓊領命往長安公差,來到華州華陰縣少華山下,遇好友王伯當留住數日後一同前往長安,距長安城六十裏處,遠望一座舊寺鼎新,殿脊上現出一座鎏金寶瓶。伯當說:當年我進長安時,此寺已廢,是什麽人發善心修得這等整齊。說話間,一幹人馬來到山門,相約進寺觀看,進得東角門後,見東邊新起一座門樓,懸紅牌,書金字,為“報德祠”三字。進得祠來,三間殿宇,居中一座神龕,高有丈餘,裏麵塑了一尊神像,卻是站著的戴一頂荷葉簷粉青色的範陽氈笠。著皂布海衫,蓋上黃罩甲,熟皮鋌帶掛牙片解刀,穿黃麂皮的戰靴,左右塑著四人,左首二人帶一匹黃膘馬,右手二人捧兩根金裝鐧,向前豎一麵紅牌,楷書“恩公瓊五生位”六個大字,旁邊又是“信官李淵沐手奉祀”幾個小字,秦瓊看後暗自點頭,那年在潞州府的顛沛原來是李公折騰得自己落到那般田地。自己是一布衣,怎當得起勳衛塑像,焚香作念。便向伯當說了此事。李淵之婿柴嗣昌在寺中見眾人氣度不凡,命人打聽來曆。秦瓊與伯當的說話被打探的人聽見了,報於柴嗣昌說,有太老爺的恩人在裏麵。嗣昌向眾人打躬,問明白後以禮厚待,並差人往太原通報唐公李淵。

    住了幾天,轉眼快到正月十五了。秦瓊此次進京是奉了來總管之命為長安越公楊爺正月十五六十壽誕送禮的,太原唐公的書信還未到,柴嗣昌又等不得,留不住,便稱也要到長安去觀燈,與秦瓊等人一同前往長安。

    陝北民間將這一曆史故事附會給民俗中的“送窮”習俗,與原來的“五窮”說法有所區別。這一說法,一則因故事便於讓人接受;另則,陝北所秉承的漢唐文化較多,久而久之,人們便隻知“送窮”是由秦瓊而來,而不知其他曆史來源。

    人勝節

    人勝節又叫“人日”、“人節”、“人慶”、“七元”,是由古代歲時節令形成的習俗。據說,此俗與神話中女媧在七日中每天造就一種生物有關。時在農曆正月初七。我國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視天氣陰晴來預測某物興衰。漢代東方朔的《占書》中雲:“歲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又據道家的解釋是:“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民國時期的《桓仁縣誌》雲:“初一為雞日,初二為鴨日,初三為貓日,初四為狗日,初五為豬日,初六為羊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果日,初十為薯日。”無論哪種說法,都以七日為人日。故而,民間常將歲後七日作為人們禮祀本命元辰的日子。民間迷信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就預示著本年人口平安,大吉大利。南北朝時期的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曾記載了兩漢魏晉時期人們過“人日節”的習俗。雲:“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合煮為羹,剪彩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據此說法,每逢正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把七種菜合煮為羹,吃後可祛病避邪。不分男女,都用五彩絹綢剪為人的形象,稱之為“人勝”,或戴在頭上,或貼於屏風之上,可祈福祛邪。民間於人日這一天還有登高賦詩之俗。這一日還要忌吃雞,官府不能處決犯人。台灣人另有一種習俗是要點燃十支蠟燭,供獻生果三至五色,吃素麵,以求祥瑞。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雲:吳越地區“俗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九日為天日,十日為地日。人視此四日之陰晴,占終歲之災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