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萬年隨天子進宮休養了幾日。又過了數日,萬年精確地計算出了閏月閏日,才放心地把太陰曆獻給了天子。天子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見他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曆定名為“萬年曆”,並正式確定,一年之首為春節。因為春節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民間也稱“春節”為“過年”。在春節確定之後,後來的人們又確定了夏節、秋節和冬節,以代表四季。

    今天的所謂春節是1912年以後定名的,以前一直叫“元旦”。

    春節

    春節在我國民間稱做“年”,因此,也就將過春節稱做過年。年這個稱謂是在周朝時期才出現的。《爾雅·釋天》中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在這之前,古代的字書中都把“年”放在“禾”部中,叫做“稔”,以此來寓意五穀豐稔。《□梁傳》中曾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大熟為大有年。”這裏的年顯然是指收成,有年,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豐收了。由此可見,那時候還沒有出現當今意義的“年”。到了周朝,當今意義的“年”出現了,建年以子,即農曆的十一月為首歲。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確定以“正月為歲首”後,年才成為現在通行的陰曆(即農曆)中所規定的“年”。古人把正月初一稱做“元旦”。所謂“元”即“始”,“旦”即日出。正月初一又稱做“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又加上時之元,也就是說,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元旦”一詞也就由此而得名。“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人蕭子雲的《介雅》一詩,其詩雲:“四時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在我國長達四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人們一直在歡度元旦。到了民國初年,才將元旦改為“春節”,這是為了區別辛亥革命前的陰曆與革命後使用的陽曆。在陽曆中稱“年”,就與古代的年有了區別。又因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好在農曆年的前後,所以將農曆的正月初一就稱做“春節”了。為了對陰曆年和陽曆年加以區分,將元旦一詞用於陽曆。這樣就有了“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

    我國人民歡度“元旦”的習俗是從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朝開始的。相傳,堯天子為黎民百姓辦了很多好事,人民非常愛戴他。但堯的兒子很不成器,堯準備把“天子”之位傳給品德好、有才幹的人去做。後來,他發現了一位叫舜的人能夠擔當起天子的重任,便將天子之位禪讓給了舜。舜當上了天子,繼承了堯的事業,幹得很出色。堯非常高興地對舜說,你今後也要把帝位傳好,那樣,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不久,堯死了。舜非常感激堯對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以及他對老百姓的關心和愛護,便選定了一個日子,在每年的這一天裏,都要帶領他的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舜在位時,也能像堯一樣,時時為老百姓著想,處處為黎民辦事,深得人民的愛戴。人民為了對舜表達敬意,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當做一年中的重要發首之日。發首,即開始的意思,開始也就是第一的意思。發首也指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這時,一日也就開始了。太陽就是日,地平線像“一”線,於是便組成了“日”和“一”的象形文字“旦”。元為年之始,旦為日之始,因此,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一年之首,稱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旦”一詞也就由此象形而誕生,新的一年就從這一天開始。此時的“元旦”還僅僅是針對人們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的太陽升起而言的,因為那時還沒有曆法,並不代表現在意義上的春節這個“元旦”。作為春節意義上的“元旦”是在經曆了一定時期以後才形成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