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源於農事活動產生的,這些活動與歲時、節令以及氣候、物候相結合,遂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禮俗。傳統節日禮俗是一種潛移默化、節奏緩慢的發展過程,在這些禮俗中滲透著曆代人們生活方式的細枝末節,表現了一定時代人們的心理活動、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節日風俗的發展和演變,為曆史留下了一條明顯的軌跡,所以說,許多現在仍然流行的節日禮俗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大體可分為農事、祭祀、紀念、慶賀和社交遊樂五大類。但是,在眾多的古今節日中,最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最能牽動中國人情感的節日,主要有十幾個傳統節日。也有一些節日雖沒有重大節日那麽隆重,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一並述之於後。

    過年與萬年曆

    過春節為什麽叫“過年”?

    相傳,很久以前,定陽山下有一個村莊,村頭山坡的石屋裏住著一個叫萬年的青年人,家境貧寒,靠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搞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人,想把節令定準,但不知如何下手。一天,萬年上山砍柴,坐在樹影下休息時,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製作了一個日晷用來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雲雨陰霧,影響測量和計算,他就想再做一件計時的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的滴答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根據泉水的流滴現象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慢慢地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就會從頭來一遍,天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的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商議此事。節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隻有虔誠地跪祭,才能得到天神的寬恕。祖乙齋戒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壇祭天。但祭來祭去總不見效,時令照樣亂。這樣的現象實在讓萬年忍受不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去見天子。祖乙聽罷萬年的介紹後,心中大喜,下令在天壇前修造日月閣,築日晷台,造漏壺亭,撥了十二個童子聽候萬年的指使,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製曆情況。萬年指著草曆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複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四時分,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覺得有道理,心中也不安起來,心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中喜歡,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心想,一定要把萬年除掉。

    有一天,阿衡打聽到一個善射的刺客,就把他請到家裏,擺酒宴款待刺客,並說明原因,許了事成後以重禮相謝。刺客答應當夜便去行刺。天交二鼓時分,刺客乘著酒興離開阿衡家來到日月閣。怎奈天壇周圍和日月閣有衛士嚴守。刺客不敢近前,隻好遠遠地彎弓搭箭向日月閣正在觀星象的萬年射擊。誰知刺客酒喝多了,眼睛發昏,飛箭隻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地,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去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監,又立即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遙望星空,感慨萬端,深情地說:“現在已是午夜十二點,日月如梭,冬天就要過去了。”祖乙點點頭,讚同地說:“是啊,辭舊迎新,春天乃是四季的開始,也該有個節氣,讓天下老百姓心裏明白,好好珍惜啊。”萬年問道:“那麽,這個節氣叫什麽呢?”祖乙沉吟了片刻,說道:“就叫春節吧。”祖乙又對萬年說:“愛卿入閣,數載不出,披肝瀝膽,又月圓為準製出太陰曆,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