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傳說,秦朝時期,有孟薑女萬裏尋夫來到此地後,因路途艱辛,悲傷至極,痛哭而淚出,滴成苦泉而得名。雖是民間傳說,但也有曆史遺跡。陝西一家媒體以《宜君出土明代孟薑女詩刻碑》為題,報道了這一“史實”。報道說:宜君縣哭泉林場在距今哭泉眼五十多米處修建辦公樓挖地基時,發現了一塊明代題詠孟薑女詩刻碑。碑長一百四十五厘米,寬七十五厘米,厚十八厘米。碑文文題是:《題孟薑女哭泉祠詩》。有詩兩首,並有引文,長達三百餘字。兩首詩均為七律,其中一首為:“以哭名泉更有祠,孟薑此事古今奇。客程曆盡風霜苦,婦道無虧天地知。香骨久隨塵共化,芳名留與日月馳。偶從父老尋遺跡,駐馬揮毫為賦詩。”詩的作者不詳,碑文為明弘治十年(1497)延安知府李延壽書,立碑者為嘉靖十三年(1534)宜君知縣閻泰,至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曆史了。

    另據出土該碑的有關現場人員稱:該碑出土時尚有約二寸左右的黑色灰燼,證明了孟薑女祠是毀於戰火。根據發現現場的痕跡,證實了孟薑女廟占地約十餘畝。因為出土碑刻地點距離哭泉眼足有五十多米,依此算來,占地十餘畝應是沒有爭議的事實。該碑的出土,為研究孟薑女的傳說和哭泉孟薑女祠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孟薑女萬裏尋夫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著,她對愛情的忠貞受到了我國人民的尊重,因此,人們蓋廟立祠以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婦女。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山海關的薑女廟了,該廟從古到今,香火不斷,引來文人騷客,題詩撰聯,以標榜這位被人們傳頌的婦女。其中,薑女廟門聯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此聯以一字兩音的讀法,概括了海潮的潮起潮落和浮雲的長消,真可謂千古絕唱。宜君哭泉的七律也不失其豐潤色彩。

    孟薑女究竟有無此人?據有關專家研究考證,證實了這一傳說是在一件曆史事實的基礎上衍化而來的。據《左傳》、《禮記》中所說:公元前550年,在齊國攻打莒國(今山東莒縣)的戰爭中,齊人杞梁(在孟薑女傳說故事中被諧音為“喜良”)戰死,杞梁的妻子“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後人在杞梁妻“善哭其夫”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把故事從春秋下移至秦朝,並讓她哭倒長城。由此可以說明,人民是反對戰爭的,尤其是秦朝所發動的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重的災難,還讓人民去修長城,人民就將春秋時期戰爭中的故事借用過來,以反對秦朝所推行的戰爭。同時也說明,關於孟薑女的傳說故事最早是在秦朝時期產生的。

    在傳說中,人們習慣稱“孟薑女”或“孟薑”。後來,人們便誤以為孟薑女姓孟,其實,孟薑女並不姓孟,而是姓“薑”。

    上古時期,我國的先民們既有姓,又有氏,姓和氏既有一定的聯係,又有一定的區別。姓是一族的稱號,如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周人的祖先是姬姓,秦人的祖先姓嬴。從“姓”這一字形來看,它是由“女”和“生”組成的,說明上古時期的姓大都有“女”字旁,如:姬、薑等。姓的產生與婚姻形態有關,它是母係氏族社會中族外婚的產物。由原先同姓族內的子孫在不斷繁衍後,又逐漸分為若幹分支,並且散居在各地,每一支又各自有了自己的特殊稱號,這種稱號就是“氏”。例如:秦人的祖先嬴,他的後代就有十四個分支,秦始皇就是嬴姓的趙氏,也就是說,秦始皇是嬴姓中趙氏分支的後裔。先秦時期,姓與氏有著不同的用處,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因此,我國古代一般是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是為了使她有一個明顯的標誌而不至於與自己同姓(同族)的男子通婚。因為男女同姓必出於同一血緣,這樣的婚姻是“其生不蕃”的。男子稱氏是為了“明貴賤”的,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宋國始祖微子的後代,微子是商紂王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因此,微子與孔子都應該是子姓。孔子是出自宋人公孫嘉一係,公孫嘉字孔父,所以,他的後人便以字為氏,這一分支就以孔為氏了。所以,孔子應是子姓,孔是他的氏,人們一看他的氏,就知道他是公孫嘉的後裔了。秦漢以後,以氏為姓成為一種趨勢,姓氏逐漸合一,不再像先秦時期那樣姓氏分用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