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姓作為“別婚姻”的標誌對婦女來說,比名更重要。但在同姓女子中,也要有所區別才能稱呼。最常見的區分就是在女子的姓上冠以排行字眼。如伯、仲、叔、季等,其所表示的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伯姬、仲子、叔薑等即屬此例。未出嫁的女子一般都用這種方法稱呼。出嫁的女子一般采用在姓上加父母所在國的名稱,例如晉姬,表明她是來自晉國的姬姓女子。或者是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國的名稱,例如芮薑,表示她是嫁給芮國國君的薑姓女子。還有一些其他稱呼方式,如周朝女子的姓一般不放在前麵,有時為了區分性別,在姓後加上“女”或“母”字。

    我國古代,在兄弟姊妹的排行中,有時也將“孟”作“長”用,意與“伯”相同。

    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齊國祖先是薑子牙,所以宋國宗族大夫們的兒女們都是出自薑姓。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齊國女子孟薑,表明她是薑家排行中的大女兒,女是用來區別性別的,所以,薑家的大女兒就被人們稱做孟薑女了。依此而論,孟薑女就是姓薑了,而不是姓孟。

    根據《左傳》和《禮記》的記載,杞梁是齊國人,其妻從齊國動身,到萬裏之外的邊牆尋夫,應往山海關方向去才對,為什麽在陝西宜君會有此傳說呢?其中另有原因。由齊國故事下移到秦代,又在宜君有“哭泉”這一與孟薑女傳說有關的遺跡,不排除秦人杜撰的可能。因為當年秦始皇築邊牆征集了全國許多民夫,秦人自然也在其列。為什麽將齊國故事中的杞梁改為“範喜良”,杞梁沒有姓名的妻子稱為孟薑女?可能當時關中一帶確實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就叫範喜良,被秦始皇征調到榆林一帶修築邊牆,妻子就是薑家的大女兒,從關中出發,萬裏尋夫才,路過宜君北上,直到榆林邊牆處為丈夫送寒衣。周朝始祖棄的母親是薑嫄,她是有邰氏女,帝嚳之妃。有邰氏久居陝西武功西麵,薑姓在陝西很多,不能說薑子牙被封到齊國後所有薑姓都去了那裏。

    在陝北民間流傳的孟薑女哭倒長城是在榆林長城段,這裏的長城是土與沙的混合結構,本來就經不起風雨剝蝕,將孟薑女哭倒長城附會給這裏的話,更能讓人相信一些。傳說孟薑女來到邊牆後,修築邊牆的人馬均已撤走,麵對荒涼的大漠,思念著恩愛的丈夫,不覺憂傷陡起,放聲悲哭。屈死在陰間的範喜良忽然聽到妻子的哭喊聲,從陰間衝出,推倒長城,顯露出身軀。孟薑女見到丈夫的屍體準備運回家鄉,一路艱辛,來到米脂後再也走不動了,就將丈夫安葬於米脂,並守候著丈夫的墳塋。數年後,範薑兩家家人等不到薑女歸來,也一路尋訪到陝北,打聽得孟薑女在米脂為丈夫守陵,就來到米脂,意欲接薑女回家,可薑女無論如何不肯回去。他們也隻得陪著薑女定居下來,生活在陝北這塊土地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