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互之象:指在卦體的上下兩卦中,取四爻或五爻連組成兩個新的卦而形成的卦象。分為兩種情形:一是“五畫連互”:從初爻至五爻中,以初、二、三,三爻組成一卦;三、四、五,三爻組成一卦,再合組成一個別卦。如井卦初、二、三組成為兌卦,三、四、五組成為離。兩經卦合組成為睽卦。按照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從二爻至六爻組成“五畫連互”之卦象;二是“四畫連互”:指初至四、或二至五、或三至上,四爻組成的新的卦象。初、二、三和二、三、四各自組成新的卦象,如困卦的初、二、三為坎卦,二、三、四組成離卦,合成為未濟卦,以上就是連互卦象的構成方法。

    半象,指某卦的一部分得此卦的全象,如可以視為震或離或兌的一半,它可以得震或離或兌的全部卦象;再如可以視為離或艮或巽的一半,照樣可以得離或艮或巽卦的全象。以此類推,可以得坤、艮、震的全象。可以得乾、巽、兌的全象,等等。

    以上不同的取象方法,使一個別卦中新生出好多不同的卦體來,增加了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豐富了思維的方式。

    總之,取象有不同的方法,但總來說,按現代科學方法,六十四卦的卦象可以分為三大類:一、形象;二、意象;三、象征。所謂“形象”,是以卦的構成形象來取象的,如頤卦:頤,腮也。頤卦象腮中含物,上下二陽為剛,象上下兩齒;中間四陰為柔,象柔軟的食物,所以,以頤取象。再如,鼎卦初爻陰象鼎下之足,中間三陽爻象鼎的腹部,六五之陰象鼎上部之耳,上九之陽象鼎的鉉,所以取鼎之象。所謂“意象”,即會意之象,如晉卦是下坤上離。晉者,升也。坤為地,離為日,晉卦的卦象是日出地上,日出地上之後,要不斷的升高,所以,晉卦有上升之象。再如,升卦為下巽上坤。巽為木,坤為地。升卦的卦象是地中升木,地中生木,由矮而高,由小而大,是逐漸升長的過程,所以有上升之象。所謂“象征”,如乾卦為純陽之卦,坤卦為純陰之卦,古人認為陽氣清輕上升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所以,用純陽純陰象征天地。形象、意象、象征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有的卦的卦象是兼而有之的。《周易》的卦象是實象,而不是虛象,即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卦所含攝的象十分廣泛,並且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易傳·說卦傳》所列舉的卦象有154種,《荀氏九家易》增補了31種,《虞氏易》增補了68種,馬融、幹寶等人增補了10種,還可以根據需要擴象,擴象的原則是依據基本卦象,各依其象的性質進入基本卦象之中。

    第四節 卦序

    八經卦的排列順序前麵已經講過了。這裏著重講六十四卦的卦序。通行本六十四卦的順序起於乾坤,終於既濟卦和未濟卦。為什麽要這樣排列,《序卦》有個解釋。作者從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天地是生成萬物的根源,整個宇宙充滿著萬物,以此為出發點,以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因果聯係,解釋其他各卦之間的關係,用物不可終窮來解釋最後一卦,表示事物的變化沒有終結。為了便於記憶,朱熹根據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編了一首歌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來知德有一個解釋。來知德認為,《序卦》是孔子恐怕後人雜亂文王的卦序,而特地作的。還認為,《序卦》“非為理設,乃為象設也”。來知德講錯綜卦,他用錯綜關係來解釋《雜卦》。根據來知德的錯綜說,我重新編了一首歌訣,知道兩卦的錯綜關係後,隻要知道了其中的一個卦的卦畫,就知道了另一卦的卦畫。如屯蒙兩卦相綜,知道了屯卦的卦畫,將屯卦顛倒過來就是蒙卦。其歌訣如下:

    乾坤屯蒙需訟兮,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兮,隨蠱臨觀噬嗑賁。

    剝複無妄大畜兮,頤大過兮坎離備。

    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兮,萃升困井革鼎繼。

    震艮漸與歸妹兮,豐旅巽兌渙節至。

    中孚小過既未濟,是為易卦六十四。

    邵雍所排的六十四卦序,其卦與卦之間的關係是二進位製的關係。具體順序如下:(注:為了閱看方便,分為八組,連貫看下去,以下同。)

    坤、剝、比、觀、豫、晉、萃、否。

    謙、艮、蹇、漸、小過、旅、鹹、遁。

    師、蒙、坎、渙、解、未濟、困、訟。

    升、蠱、井、巽、恒、鼎、大過、姤。

    複、頤、屯、益、震、噬嗑、隨、無妄。

    明夷、賁、既濟、家人、豐、離、革、同人。

    臨、損、節、中孚、歸妹、睽、兌、履。

    泰、大畜、需、小畜、大壯、大有、夬、乾。

    再次,還有帛書《周易》的排列順序與通行本不同,這說明《周易》的排列順序在古代不是隻有一種排列的方法,還有別的排列方法。帛書《周易》的排列順序如下:

    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姤。

    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坎、需、比、蹇、節、既濟、屯、井。

    震、大壯、豫、小畜、歸妹、解、豐、恒。

    坤、泰、謙、臨、師、明夷、複、升。

    兌、夬、萃、鹹、困、革、隨、大過、離。

    大有、晉、旅、睽、未濟、噬嗑、鼎、巽。

    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

    帛書《周易》與通行本《周易》的卦名也有不同之處。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何以這樣排列,待進一步的研究。

    第五節 易圖

    易圖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認識世界成果的標識,把對世界的成果用圖形標識出來,是人類認識的一個階梯,是認識的一種形式。因此,易圖不僅在我國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今後科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麵我們來討論幾種極重要的易圖:

    一、太極圖

    太極圖是陳摶傳下來的,在陳摶之前隻有“太極”這個概念,而沒有太極圖。北宋周敦頤著《太極圖說》,有圖式和解說兩部分,太極圖是其中之一。陳摶以後,太極圖由三條路線傳下來:一是華山刻石無極圖,到周敦頤作太極圖,再傳至程顥、程頤;再一條是朱熹令蔡季通入蜀從西蜀隱者手中所得之太極圖,並刊在《周易本義》的前麵;第三條是穆修傳之李之才,李之才傳之邵雍。現今流行的“太極圖”為朱熹所修定。其圖如下:

    現在,我們從太極圖的結構來分析一下太極圖的部分寓意。太極圖的結構是:外形是一個圓圈,圈內有兩條呈首尾相擁抱姿態的陰陽魚,黑為陰,白為陽。兩條陰陽魚各占一半的空間,魚的頭部各有一個黑白相反的魚眼,兩條魚的中間呈一個S形曲線。這個太極圖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寓意很深:

    第一,以圓為形,周流不息。從形式上看,圓形既簡單又穩定;從內容上看,圓形的東西轉動自如,是積極的、易變的、常動的。這是太極圖結構的本質,也反映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宏觀世界的宇宙天體都是圓球的,都按一個圓的軌跡運行,並能夠自轉。微觀世界的原子、電子、中子、介子、層子等等都是圓形的,同樣也按一定的軌跡作圓周運動,並且也有自旋。植物中的種子大多呈圓形,野草出芽呈蝸圈形。動物中的長壽者,其體形、運動、睡眠或冬眠的方式都與圓形有關等等。圖的外形,給我們一個靈活的信息,初看起來是靜的,平麵的;凝視它,就會有動態的、立體的感覺,仔細玩味,將會使你領悟無窮。

    第二,兩魚首尾相接,姿態妙合而凝。圖形指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猶如老子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它形象地說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無不包含著陰和陽,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並且總是處在消長的相互聯係和製約之中,陽長則陰消,陰消則陽長,整個宇宙以及每一個事物或狀態的內部都處在守衡的狀態之中。

    第三,魚眼所顯示的陰陽互含性。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陰陽同一和轉化的內在根據或前提。此外,還代表著事物的內在潛能或新生事物的潛在生命力。科學已經證明,每一種物質都在不同層次上存在著對立的結構,魚眼代表著物質更深層次上的對立結構或傾勢,它起著事物內部的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從而使事物及其整個宇宙保持著平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