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

譯文

亡國的君主,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罪過;會治理國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個人的力量。要治理動亂的國家,關鍵在於任賢使能,而不在於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賢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連君主也會得到恩惠;隻靠忠臣統治天下,災難就會危及整個國家。所以,夏桀使國家滅亡的措施,即使讓唐堯使用也不能使國家安存。然而,唐堯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運用無才無德之人的罪名,關鍵在於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所以,修建龐大皇宮所用的木材,決不是一棵樹的材料;純白的狐皮裘衣,決不是一隻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的形成,也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法家智慧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諸候國之間相互兼並,戰爭紛擾。各諸候國為了國富兵強,大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有才識、有膽略、運籌帷幄的士受到特殊重視和禮遇,形成了“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的局麵,爭謀的實質就是爭士。“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規律已成為共識,尤其隨著知識分子作用的充分發揮,出現了一士之謀能勝千軍萬馬之威的現象。所以,選賢任能,禮賢下士蔚然成風。

負荊請罪典故中的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立了大功,趙王用為相國。他胸懷大度,功成名就後受到大將廉頗的忌妒,為了趙國的國家命運,防止將相不和內鬥發生,他主動避讓廉頗。然而就是這位令後人尊崇的藺相如,他的出身可謂低下。

藺相如原隻是個趙國宦官頭領繆賢的舍人,相當於今日的生活秘書,沒有任何人身依附關係。職責類似生活秘書。繆賢有次得罪了趙王,因為怕受到懲罰,決定逃到燕國去。藺相如及時地阻止了繆賢,並問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趙國之險來收留他呢?繆賢於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隨趙王出席宴會的時候,燕王私下和他攀過交情,他覺得憑燕王的這句話,有可能得到關照。

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訴繆賢說:“你得到當時燕王的友情,不過是仗著趙國的強大,以及趙王的寵信。現在你若從趙國逃亡的話,弱小燕國怎敢得罪趙國呢,到時候大有可能會把你抓起來引回趙國。所以你不如主動脫了衣服,做出可憐的樣子給趙王請罪,這樣倒有脫罪的機會。”

繆賢因此認識到藺相如的才華,他沒有因為遮掩自己的過失而埋沒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這件事情講給趙王聽,也把藺相如推薦給了趙王。藺相如後來的表現讓趙王刮目相看,於是趙王對其委以重任,藺相如也果不負重托。

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不分出身貴賤,隻要有才,就可提撥擢用的例子很多,如人們所熟悉的齊國孟嚐君使用的馮諼,趙國平原君毛遂,魯莊公委以重用的曹劌,楚莊王委以重任的孫叔敖等等,都出身低微,或為農民、或為舍人、或為牧人,但他們都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和治國才幹,都得到了國君(重臣)的賞識並得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