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

——《管子》

譯文

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五穀;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種穀,是一種一收;種樹,是一種十收;培育人材,則是一種百收的事情。如果我們注重培養人材,其效用將是神奇的;而如此舉事收得神效的,隻有王者之門才能夠做到。

法家智慧故事

一年樹穀,能使人足食;十年的時間可以培育一棵樹木;一百年的時間才可以使培育一個人才,因此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管仲的人才觀一直沿用至今,令我們不得不欽佩先哲的智慧。

董仲舒,漢代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長於《公羊春秋》,有“漢代孔子”之稱。他生活在“文景之治”和“武帝之雄材大略”的漢王朝極盛時代,一日武帝在朝堂上向百官發問,自我漢高祖滅秦以來,戰功累累,百姓安居樂業,為什麽還出現文帝時淮南王造反,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呢?

董仲舒提出要移風易俗,必須重視教育,忽視教育,社會風氣就會敗壞。他說:“臣民通過教化方能知理,由其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和新任官吏,有自我青高的心理,極容易產生傲慢情續,所以對上層應采取,損其欲以輟其情以應天,本其事而原其誌誌邪者不待成,不要等到人犯了罪才去懲罰,應教育其不犯錯誤,我看應該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要進行特殊的高等教育,對那些圖謀不規的人要給以震憾,君子授學,有教無類,不論貧富都要受教育,對德才兼備者,量才使用對學習成績優秀者方可到朝庭為官理政,上下統一國泰民安才能天下太平。”

漢武帝一聽很高興,但是有個問題:貧苦學生交不起學費怎嗎辦?衛青一旁回答:“有錢家的學子多交費,窮家學子不交費,十個養一個沒問題。”從此董仲舒首倡興太學的建意在皇帝及眾臣的一致通過下辦起來了。太學也即是現在的大學,兩千多年前屬首創。世界上也前所沒有。

辦太學,請高明的教師,來培養從全國各地選拔來的學員,再經過各種方式的考試,充分發揮他們的各種才能。這樣就可以培養出一批賢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