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於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

——《韓非子》

譯文

君主的大事,不是法治就是使用統治術。所謂的法治,是編寫進圖書典籍中的,是設置在官府裏的,而且還公布到百姓中去的。所謂的統治術,是藏在胸中的,是從暗地裏來駕禦群臣的。所以法治沒有比公開更好的了,而統治術卻不能暴露出來。因此明白的君主講法,那麽國內就是卑賤的人也沒有聽不到的,不隻是傳遍整個殿堂;使用統治術,那麽就連寵愛的親信也沒有誰能打聽到,所以不會充滿整個房間。

法家智慧故事

韓非子所說的“法”是有明文規定的法令,法令有章典才能讓民眾牢記並且嚴格遵守,所以務必要顯示在外。所謂的“術”是法令製定者也就是君主的行事原則,這些原則應該密而不見,暗中實施,應該有潛規則,並且使人無法動搖,甚至不能察覺。這就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中國古代的封建集權統治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用“外儒內法”的統治的手段曆代沿襲。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是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的政治家,魏國丞相。任相10年,主持變法,是戰國時期法家的始祖。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這些記載都表明,魏文侯時魏國能走上富強之路,李悝貢獻至偉。

戰國時期的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李悝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通過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法經》兵6篇,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

《法經》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初具體係的封建成文法典,可謂是中華法係的奠基之作,對後世影響深遠。李悝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重要的法家人物商鞅攜《法經》入秦,開啟了中國曆史上最波浪壯闊的變法運動,最終成就了秦帝國。漢承秦製,蕭何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三篇,是為漢帝國《九章律》。而《唐律》則上承漢律源流,下開宋元明清律典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