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已;董安於之心緩,故弦統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績短,之謂明主。

——《韓非子》

譯文

古代的人因為自己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容貌,所以用鏡子來照看自己的麵孔;才智不足以認識自己,所以用法術來修正自己。所以鏡子沒有顯露暇疵的罪過,法術沒有暴露過失引起的怨恨。眼睛不看鏡子,那麽就沒有辦法修整自己的胡須和眉毛;人們離開法術,就不能辨別是非。西門豹的性情急躁,所以佩帶熟牛皮帶來緩解自己的情緒;董安於性情遲緩,所以佩帶弓弦來使自己盡量急迫一些。所以能夠用那些有餘的地方來補充自己不足的地方、用其它事物的長處來補充自己短處的人就稱之為明白的君主。

法家智慧故事

人很難觀察自己的行為,所以要用鏡子、規範來端正自己。自己要觀察自己的行為要借助其它東西、借助其他人來端正自己。當我們借助別人時,那個人就是我們的鏡子,所以當那個人給我們提意見時,他是沒有過錯的,隻有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才能行而有效。

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在洛陽東麵要塞成皋稱帝,他就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雖然稱帝於汜水,可汜水一個小小的城堡遠不能作為西漢王朝的政治中心;關中鹹陽雖是劉邦的根據地,但秦宮早被項羽火焚。相比之下,洛陽宮室完整,正好為劉邦建都做了準備。不久,漢高祖全師西入洛陽,以洛陽為漢都。

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這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麽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麽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相與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隻知道那一個方麵,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麵。就拿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裏以外一決勝負來說,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傑的人,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以為範增而不利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漢楚之爭,最終結局是劉邦大勝、項羽大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劉邦善於用人。漢高祖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的失敗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劉邦的精明之處在於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古人雲:“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之長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從劉邦的選才、用才,可以看出,劉邦是深諳用人之道的。張良,韓國貴族,生活於高層,擅長權謀;蕭何,沛縣吏,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極富行政組織才能,故負責糧草;韓信,“項梁、項羽起事,仗劍從之”,有帶兵之勇。此“三傑”,正是劉邦用其所長、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噲,年輕時以屠狗為業,跟隨劉邦起事後,劈關斬將,屢有戰功,在鴻門宴上斥責項羽,使劉邦脫險。陸賈,名為有口辯士,向劉邦呈《新語》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嚐不稱善”,後成為著名的政論家。劉邦手下,謀臣如雨,猛士如雲,就是劉邦得天下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