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故齊,萬乘也,而名實不稱。上空虛於國內,不充滿於名實,故臣得奪主。桀,天子也,而無是非:賞於無功,使讒諛以詐偽為貴;誅於無罪,使傴以天性剖背。以詐偽為是、天性為非,小得勝大。

——《韓非子》

譯文

國家的安危取決於辨明是非,而不在於力量的強弱。國家的存亡在於徒有虛名還是握有實權,不在於人口多少。所以齊國,是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家,但名稱與實際並不符合。上層君主在國內一無所有,在名位和實權上都不充實,所以臣子田成就能篡奪君位。夏桀,是天子,但分不清是非曲直;他獎賞沒有功勞的人,使那些中傷賢良阿諛奉承的人用欺詐的手段取得了高貴的地位;他誅殺沒有犯罪的人,使那些駝背的人因為天生的畸形而被剖開背部。他把欺詐偽善當成是正確的、把天生的當成是錯誤的,所以封地很小的商湯能夠戰勝擁有廣大領土的夏桀。

法家智慧故事

國力的強弱隻是與外邦的相互比較的結果,在君主製的環境裏國君的判斷是至關重要的,直接影響到能不能長久統治,國家的安危就與君主的決斷休戚相關。雖然是韓非子勸諫君主的,但明辨是非、能夠用正確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魏國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通過變法改革,國力逐漸強盛,成為戰國初年最強盛的諸侯國。魏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開發較早,交通便利,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製造業發達,尤其是以鐵製兵器逐步取代青銅兵器,在戰國初期可謂甲兵犀利。魏國在戰國早期就具備了較大的人才及軍隊優勢,各路英才大展雄姿,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聲望的賢明之主,頗有王霸之誌,縱覽英雄、量才使用、思賢若渴,給魏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軍事製度改革,這是魏國崛起的最根本原因。

魏國雖然強大,但其戰爭策略不定,戰略方向不明,樹敵過多,四麵舉兵,窮兵黷武。且由於連年征戰,國力損耗巨大,加之分贓不均導致三晉聯盟解體,韓趙二國不再唯魏國馬首是瞻,昔日的盟友反成今日之敵國。魏又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各國強兵接踵而至,魏國疲於奔命。至魏惠王開始,魏國已顯疲態,遭天下圍攻,孫臏和龐涓的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麵一去不複返,魏至此一蹶不振,不僅丟了霸主之位,還連遭秦,齊,楚等強國輪番進攻,國力日衰。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隻能在苟延殘喘中度日,並最終為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