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怠倦者不及,無廣者疑神。神者在內,不及者在門。在內者將假,在門者將待。曙戒勿怠,後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邪氣入內,正色乃衰。

——《管子》

譯文

懶惰的人總是落後,勤奮的人總是辦事神速有效。如果說,辦事神速的已經進入室內,那麽,落後的還在門外。進入室內的可以從容不迫,在門外的必將疲憊不堪。所以,黎明時玩忽怠惰,日暮時就要遭殃。早上忘掉了應作的事情,晚上就什麽成果也沒有。一個人邪氣侵襲到體內,正色就要衰退。

法家智慧故事

管仲主張人的行事作風應該順應時勢,什麽時候就得做什麽樣的事情,什麽人就得做什麽養得事情。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如果君主舉動不合乎儀式也不能使臣民安樂,那麽臣民也不會全力以赴的。管仲的主張不僅僅適用於君主,也適用每個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兩句古訓,是千百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中,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地方或區域,任何一個家族,隻要他們有勤勞的精神,就能創造財富。

欒書是春秋時晉國權臣,他才能卓越,從諫如流。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個大國戰於邲,在戰前,晉國將領們分析敵我雙方優勢時,晉國下軍副統帥欒書認為目前晉國不能與楚國作戰。他說:“楚君(楚莊王)沒有一日不訓戒自己的國人說,‘民之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誰也不知那一天有什麽禍事到來!儆戒大家切不可懈怠’。對軍人也是沒有一日不向軍隊警告說,‘勝利不是可以永遠保得住的,商紂王打了百多次的勝仗,但最終沒有好的後果’。還又告誡大家‘要發揚楚國先人若敖,蚡冒,等用柴車,穿很差的衣服,艱苦辛勤地開發山林創造事業的精神(原話為‘韠路籃縷,以啟山林’)”。欒書認為在當時不能與楚國相爭。

楚國在西周初不過是個四等小國,那時諸侯國的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國當時被分封為子爵,其國君被稱為‘楚子’,是諸侯國的低等地位。以後由於楚國幾代國君艱苦卓絕的奮鬥創業,由一個子爵的小國逐漸成為一個稱王稱霸的大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縪路籃縷,以啟山林”,就是他們艱苦創業之精神。楚國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麵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麵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