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子》

譯文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隻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麽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範,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法家智慧故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恒亡”,這句千古流傳的經典哲語就是管子的經典思想。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國張禮儀者可以富國強民,人張廉恥者可以稱士。所以,曆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權而麵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

《資治通鑒》中轉述管仲的話並評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到了宋代,在“四維”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內容的“八德”,並逐漸演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主要內容。這些在千年文明史中積澱的高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維係我們民族榮辱與共、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

孫中山創中華民國,作為國服的中山裝,其所寓意義即是: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是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服飾的設計中寓有治國的大道理。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初年就開始懲治腐敗,也曾說過足以振聾發聵的話:“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麽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