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韓非子》

譯文

凡是遊說的難處:並不是我知道用來遊說的難處是很難的,也並不是我能辨別事理就能表明我的意思的難處,也並不是我敢於放縱毫無顧忌把事理全部講出來的難處。凡是遊說的難處,在於知道所遊說對象的心思,是不是以我所遊說的內容相合。

法家智慧故事

韓非提出遊說或者說服成功的關鍵在與了解對方的心思,這種看法也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異曲同工的,隻不過一個適用於政治,一個應用於軍事。隻有了解對方才能達到目的。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幾名弟子一起外出講學、遊覽,路途中非常勞累和辛苦。這一天,孔子領著他的弟子走到了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陰下休息,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就在這個時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而且還吃了人家的麥苗,此時莊稼地裏的農夫看到了,上前將馬扣了下來。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不理會他。

在這個時候,孔子的幾名弟子中,有一位是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讓我去試試看吧。”

說著這名弟子走到了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麽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覺得他說得這番話有道理,也就不再責怪了,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口才,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