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韓非子》

譯文

那好藥吃在嘴裏很苦,而有智慧的人還是勉勵自己喝下去,知道藥喝下去可以治好疾病。忠誠的語言聽起來不順耳,而明白的君主還是聽從,因為知道它可以用來取得功績。

法家智慧故事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留傳到今天已經有整整幾千年了。朋友正直誠實才能幫助自己,生活中人們常將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稱為良師益友。

俗話說:“人不可無諍臣諍友諍子”。但怎麽諫言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漢書》的作者班固認為進諫的方法主要有五種,他在《白虎通德論》中指出:“諫有五,其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窺諫,四曰指諫,五曰陷諫。諷諫者,智也,知禍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焉。順諫者,仁也,出辭遜順,不逆君心。窺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則複前,以禮進退。指諫者,信也,指者,質也,質相其事而諫。陷諫者,義也,惻隱發於中,直言國之害,勵誌忘生,為君不避喪身。”“諷諫”就是在禍患尚在萌芽狀態時就提醒君主,“順諫”就是以謙遜的態度提意見;“窺諫”就是看君主的臉色見機進諫;“指諫”就是按實事求是的原則提醒君主;“陷諫”是直言極諫,即使觸怒君主遭殺身之禍也不顧。曆史上大多數臣下向君主提意見采用“順諫”和“窺諫”,智慧高的大臣則采用“諷諫”,而以“指諫”或“陷諫”方式進諫的人也不少。

孔子最欣賞“諷諫”,《說苑 正諫》記載: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夫不諫則君危,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通過“諷諫”既提了意見,又保住了君主的麵子,從而得以自全,可謂兩全其美的進諫方式。自古明君不僅納諫,而且鼓勵大臣進諫。如漢文帝曾多次下詔命諸侯公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重用諍臣張釋之、申屠嘉等人。

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為鼓勵臣下進諫,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與自己意見相左而置人於死地,並將此誓言納於太廟,傳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