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將立國,製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製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製;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

——《商君書》

譯文

凡是建立國家,對於製度不能不明白,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研究,國家的政務不可不謹慎處理,國家該從事的根本之業不能不集中。國家的製度合於時勢,那麽國家的風格就能改變,而民眾就遵守服從製度;政策法度清明,那麽官吏中就不會發生邪惡的的事;國家的政務統一,那麽民眾就服從國家調用;國家所從事的根本之業專一,那麽民眾就會聽從使用;事業集中,那麽民眾就會喜歡農業而願意打仗。

法家智慧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製崩潰、封建製確立的過渡時期,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為了在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並,各國競相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商鞅變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春秋時的管仲說:“亟變而不孌,時至則為,過則去”。意思是積極改革不留戀過去,時機成熟就應當實行,條件已變就應放棄。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春秋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