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1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2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夫賣庸3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雲也。此其養功力,有父子之澤矣,而心調於用者,皆挾自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韓非子》

譯文

人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對他撫養得馬虎,孩子長大了就要埋怨父母;孩子長大成人,對父母的供養微薄,父母就會發怒而且責罵他。孩子、父母,是最親近的,然而或者責備或者埋怨,都是因為懷有互相幫助而對方不周全照顧自己的思想。出錢酬謝那些播種耕作的人,主人花費家產給他們豐盛的飯菜,拿了布幣去求取換成錢幣的人,並非是愛酬謝客人,而是說,象這樣,耕作的人才能耕得深,鋤草的人才會精耕細作地耘田。被酬謝客人致力於使盡力氣快速地耘田耕地,使盡技巧來端正畦畝田埂,並非是熱愛主人,而是說,象這樣,飯菜才會豐富,得到的錢幣才成色足啊。主人這樣來供養勞動力,就有父子之間的恩澤了,而心思都放在工作上,都是懷著為自己著想的思想。所以人們辦事和給人好處,如果把利人利己作為中心思想,那麽關係疏遠的越國人也會和好;如果把害人害己作為中心思想,那麽就是父子也會遠離而且互相埋怨。

法家智慧故事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裏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裏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在韓非子的眼中,人們可以為了利益戰勝道德。雖然過於誇大人性的惡害,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應該以善為先,杜絕為害之心。

信陵君本名魏無忌,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公子。他的曾祖父是遷都大梁的魏惠王,祖父是魏襄王,父親是魏昭王,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是魏安厘王。他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嚐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為人寬厚,喜歡結交天下英雄,以禮賢下士而聞名天下。凡有士人前來投奔,無論有無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謙恭有禮地同他們交往,從不輕慢士人。四麵八方的遊士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據說他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人。

侯嬴,年已七十,家裏很窮,在大梁城的夷門做看門人。信陵君聽說這位老人很有才幹,就備下厚禮登門拜訪,卻被侯嬴婉言謝絕了。不久,信陵君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前來赴宴的多為大梁城中的名流貴族。客人到齊之後,信陵君卻讓他們在家等待,自己則帶著車馬隨從,空出車子左邊的尊座,親自到夷門去接侯嬴赴宴。

這一次侯嬴並未推辭謙讓,徑直坐到了車子上空出的尊貴座位。信陵君手握馬韁繩更加恭敬,侯嬴卻在半路上提出要繞道去看望在菜市場做屠夫的朋友朱亥。信陵君立即駕車前往菜市場。侯嬴磨磨蹭蹭,故意東拉西扯,長時間站在那裏與朱亥聊天。信陵君始終畢恭畢敬、和顏悅色,手執馬韁站在旁邊等候,一直等到他們聊完,才動身赴宴。

麵對等候已久的賓客,信陵君隆重介紹侯嬴,讓他坐在首席,還站起來向他敬酒,尊之如上賓。一個既老且貧、地位低下的守門小吏,能夠受到堂堂魏國公子的如此禮遇,令在場的名流貴族無不驚怪。後來這個守門小吏為信陵君獻出很多出色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