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在本質上常常包含了一些問題,思想是我們關注到的最虔誠的事物,但是真正被問到該如何去安排才凸顯其虔誠的話,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人的心靈一旦缺少了思想,那無異於睡眠狀態,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非常困難。不過如果要說理性要依賴其他一些事物才能進行思想活動的話,那麽它的本體也就隻是一個潛能而不是思想活動了,這本體也就不夠完善了。理性因為有了思想活動而日臻完善。我們暫時不去考慮理性的本體應該是歸屬於思想活動還是思想本身,隻是想先弄明白它所進行的思想究竟是什麽。想的是它自己還是其他事物呢?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麽它所想到的是同一個事物還是多個事物?是專注於善業的思考還是隨意胡思亂想呢,兩者又有什麽區別?是不是有不可思想的事物存於世上呢?很顯然(首先理性必須預設自身是不運動的)思想的對象是最為寶貴、最為神聖的事物,且不發生變化。一旦有了變化那就隻是運動,而且情況會越來越糟糕。因此(一)理性如果是知識潛能而非思想活動的話,那麽就必須設想對於理性而言,延續不斷的活動即為疲勞。 (二)理性要思想的對象就需要有更為理性、更為寶貴的事物。思想活動本身與至善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在人們從事思想活動的過程當中,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思考過一些世俗的事物,甚至是不該思考的事物(世間確實有不少不足觀的事物被人們所發現,因此他們也想過很多不值得想的事物)。所以理性如果作為至善的話,理性的思想就隻能包含神聖的自身,而思想也因此成為了思想於思想的一種思想了。

知識、感覺、意見和理解通常都以他物作為對象,和自己有關的機會均為偶遇。假設思想和被思想者兩者相異的話,那麽思想活動本身和所得的思想也會有所不同,那麽至善之物應當屬於哪一個呢?這個問題可以這麽回答。在很多例子當中,思想的對象是知識。在製造學術中,如果我們不去管物質,那麽就把思想的對象定為事物的怎是。在理論學術當中,思想的對象很自然地就應該是公式或是思想活動。因此那些非物質的事例上,思想活動和思想是不同的,思想是合於思想活動當中的。

最後還有個問題,思想對象能否複合,如果可以,思想在全部各個部分經曆的時候都應當順應地進行改變。這麽說的話,也就說明非物質事物都是無法區分的,就比如“人心”或是理性,也就是那些被稱為複合物體的。思想對象複合是有可能的,而人心卻不過是偶然的一個追求罷了。(人心的至善不但是和全善相異,還會時不時地思考到不善。事實上隻要在整個人生過程中追求至善即可。)唯獨是那些全善的神心在亙古變化中才能單純地以大自我而思想,時時刻刻都為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