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豪爽的主管都太執著於工作了,說話辦事隻圖一時痛快,不知道照顧別人的心理感受。這樣的人自己活得簡單輕鬆,卻苦了那些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他們不會去考慮自己應該怎樣做事,怎樣才能和同事、上司相處融洽。他的事業看似隨意,實則充滿危機。

    南北朝時期的宋明帝劉彧,繼位後奢侈腐化,大修佛宇,勞民傷財。他將自己的故居大肆修繕,稱為湘宮寺,壯觀華麗,裏麵建了兩座五層高的佛塔。一天,他向隨行的官員們炫耀說:“那可是我的功德啊!我花費不少。”這時教騎侍郎虞願高聲說道:“那都是用百姓賣兒賣女的血淚錢修起來的!佛祖如果有知,也會為百姓歎息,可憐他們。造塔之罪孽高於佛塔本身,有什麽功德可言!”宋明帝聽後,怒不可遏,當即令人將其趕下宮殿,差點殺了他。

    自恃有理,大談特談是職場大忌。不懂得處事藝術的主管,莽撞行事會給自己帶來危險。而且,這種危險並不會因為他的觀點是對的,或者他的意見毫無敵意而降低。所以,主管在提意見的時候,要了解上司的性格,還要重視上司的領導身份,然後找準時機,才可以表達觀點。

    如果說敢言意味著正直和膽量,而會說則體現了做人的智慧和善意。很多時候,在職場上打拚的人是沒有“直率”的空間的。主管提意見的時候,不想讓上司覺得你說的話很刺耳,所以意見要繞著彎地說。

    據《晏子春秋》記載,春秋時,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寶馬,突然暴病而亡。齊景公十分傷心,大發脾氣,命令武士肢解馬夫,同時命令不準任何人進諫,誰進諫便同時處死誰。當時宰相晏嬰想上前勸阻,但皇上做出這樣嚴厲的規定,如果直言相勸,等於飛蛾撲火。於是晏嬰裝作很凶的樣子,拿起刀來,做出一副要親自殺掉馬夫為皇上泄怒的樣子,然後抬頭問怒氣衝衝的皇上:“請教皇上,不知堯舜肢解人時,是從哪個部位開始的?”景公聽了,馬上醒悟過來:如果自己要做一個聖明君主,又怎麽可以用如此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無可奈何地對晏子說:“好了!放掉他吧。”

    通常性格豪爽的主管會主觀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公司好,所以沒什麽不妥的地方。這就犯了一相情願的錯誤。不稱職的主管如果堅持自己豪爽的性格,最後倒黴的一定是自己。其實,委婉含蓄的語言是順言,很多時候可以比逆言達到更好的效果。

    性格豪爽的主管常會覺得委婉地表達太過隱晦,太過囉唆。但是不要忘記,自己進諫忠言的目的是為幫助上司糾正錯誤,如果這個目的達到了,又能保全自己,為何不讓自己的性子改一改呢?在職場上,如果為了避免錯誤,囉唆一點、麻煩一點,甚至虛偽一點又有什麽關係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