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不同聲音”,才能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從而避免獨斷專行、閉門造車。

    不少主管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凡事都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根本就聽不進下屬任何有益的進言。當下屬有質疑的時候,他們也常常用領導的身份命令下屬保持沉默。甚至有的主管給那些對自己有質疑的下屬貼上了“不忠”的標簽,視為專門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人。

    這樣的主管剛愎自用,從來不反省自己。《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不能兼聽不同意見。關羽的副將司馬王甫、趙累認為東吳必有陰謀,苦勸關羽不要輕易撤走荊州守兵。當荊州丟失之後,關羽才感歎道:“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身為主管應該有接受批評的氣度,隻有接受了別人的善意批評自己才能夠進步。所以,那些質疑自己的下屬,冒著遭白眼,甚至是失去職位的風險,目的隻是為了主管能夠避免錯誤。曆史上很多貪官汙吏為了拍上級馬屁,總是對上級言聽計從,專挑上級愛聽的說,結果使上級耳目閉塞。

    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需要主管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主管雖然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坐上這個職位,管理著很多的下屬,但不代表自己的觀點就是權威和真理。一個人不可能成為麵麵俱到的專家,難免存在“知識盲點”。所以,在決策之前,主管多聽聽不同的意見,有助於形成信息通暢、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

    假設主管在辦公室裏搞“一言堂”,極易造成決策失誤,貽誤發展機遇。我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大多數情況是因為人們當時所處的環境限製了自己。比如,主管思考問題會從全局上考量,但是下屬可能會更有精力去關注細節,給主管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如果主管看不起下屬的建議,實際上是領導的失職。

    主管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不同聲音”,才能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才能避免獨斷專行、閉門造車。

    著名將軍戴高樂文筆優美,又勤於寫作。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他和智囊團中的重要組成人員的關係就很特殊。他需要這些人就他指定的題目撰寫發言稿和文章,但這些“筆杆子”為他撰寫的東西,常常不能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為他起草了一份發言稿,自認為十分滿意。可當第二天拿到戴高樂閱過的這份稿子時,他失望了。戴高樂已經把它改得麵目全非。這位智囊非常的懊惱,覺得戴高樂將軍對自己很不滿意,自己已經麵臨著被辭之禍。於是他膽怯而尷尬地問:“我是不是沒有必要留在總統府工作?”戴高樂淡然一笑說:“當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講演稿,為的就是和他唱反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