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每個人的消極信念一樣,信念就是通過想法再加上情感形成的。如果我們能產生足夠的情感或者內心的感受,你就會產生新的思想和想法了,從而將過去的消極信念一筆勾銷,帶著微笑去麵對那個人,建立起你想要的人際關係。

    沿著這條道路再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們將發現一個人在擔憂時所運用的心理方程式也是一種“渴望”。擔憂時,我們首先會在想象中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一種不希望出現的後果或目標,這是一種正麵渴望的逆襲。在擔憂中,我們忍不住地對它思來想去(仔細地思考亦即渴望),把它作為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描繪給自己。

    最後的結果會是怎樣?當然是我們反複地認為它真的有可能發生,結果就像墨菲定律:當你害怕出現某種情況時,它一定會發生。這種不斷重複、對可能性的不斷思索,會讓最終結果變得似乎越來越真實。

    當我們在某種渴望心理下的一段時間過後,潛意識就會自動地產生與其相對應的情緒,製造相應的第六感,比如恐懼、焦慮、沮喪。所有的這些情緒都與我們不想看到、所擔心的那一個最終的結果對應。所以說,現在我們要想在人際場上改變自己的軌跡,讓渴望產生積極的結果,就必須改變目標的圖像,換掉負麵的恐懼、消極、焦慮、沮喪,換以樂觀、自信,以便從此同樣容易地產生“美好”的情緒,製造快樂的第六感。

    我們需要不停地為自己描繪某個想要的最終結果,並對其深思熟慮。這樣做,也能使美好的可能變得越來越真實可信,繼而你就會產生相應的第六感,第六感催生的就是與其對應的情緒如熱情、快樂、鼓舞和幸福。否則,當擔憂的渴望形成我們的內在聲音,並成為輸送給潛意識的命令時,產生的結果就是災難性的。

    渴望既是感性的,同時又是理性的,就像潛意識的自動機製,它既能作為一種失敗機製,也能作為一種成功機製,成為二者的難易程度一樣。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轉換,總是如此輕易,這取決於我們為潛意識提供什麽樣的數據讓其加工、為它設定什麽樣的目標,以及能否真正地控製內心,掌握潛能量的釋放。

    從本質上講,理性是一種潛意識對於目標的追尋機製。它將要實現的目標取決於你的思考性質,你輸入積極的信號,它導出積極的結果,你輸入悲觀的代碼,它給出失敗的結果。我們需要理性,但同時,許多人都無意識地、不明智地通過懷有消極態度、習慣性地在想象中向自己描繪失敗,來設定失敗的目標,這就是感性的失敗。潛意識的自動機製對我們提供的數據並不進行推理或提出質疑,它隻是對數據進行加工,並作出相應的反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