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這並不奇怪,因為它支持了之前關於暈輪效應的研究。

    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是悄悄地卻又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對人的知覺和評價。有的領導看到一些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工作之餘的衣著打扮看不順眼,就會把他們看得一無是處。而看到某人的字寫得好,就認為他思路清晰,辦事果斷、認真、有條理等。在教學中,一個教師對學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學生本人相貌、舉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無關的事情所影響。這種偏差不僅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全麵了解和判斷,而且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暈輪效應的極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推及到喜愛他整個人,又進而從喜愛他這個人泛化到喜愛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愛屋及烏”。

    在績效考核中,暈輪效應意味著一個考核者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高,就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他績效要素也評價較高;反之,如果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差,則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他績效要素也評價較差。

    實質上,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賅全”的心理弊病,評估者在員工績效評估的過程中,把員工績效中的某一方麵甚至與工作績效無關的某一方麵看得過重,用員工的某個特性去推斷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賅全的評估偏誤。當被考核者是那些對考核者表現特別友好或特別不友好時,暈輪效應是最容易發生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