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麵的情景相似,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當孩子以緩慢、自然的節奏不慌不忙地進行活動時,我們感到煩躁,並想要擺脫這種煩躁。於是,我們會在無意識之中對孩子的節奏進行幹擾、破壞,用我們的節奏代替他們的節奏。

    當孩子因為活潑好動而造成無序和混亂時,成年人反而能夠耐心地“袖手旁觀”,這是因為成年人很容易接受敏感和活動迅速的節奏。我們能夠從孩子混亂無序的行為中看出他們想要做什麽,卻很難從一個靜止的,或行動緩慢的孩子身上了解到他們的想法和意圖。所以我們一看到孩子在緩慢地進行活動,就會忍不住上前幹預,以便他們能夠快一些完成手頭上的事。我們以為這樣是在幫助孩子,卻不知我們的行為反而是在阻礙孩子的自然發展,並會使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壓抑。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可是我們卻不讓他們這樣做,於是孩子就會出現“任性”的表現,聲嘶力竭地大哭大鬧,拒絕家長給自己洗澡、穿衣服或梳頭。孩子想用這種衝突來向家長表明他們想靠自己的努力成長。

    在日本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一個孩子去世了,他的爸爸媽媽等人會在他的墓前堆放一些小石塊或類似的東西,以作為對死去的孩子的祭奠。家長們在孩子墓前堆放石塊的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夠用這些石塊重新搭起他曾經玩過的玩具城堡。如果城堡被惡魔破壞掉,孩子就會深感痛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到這種潛意識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它甚至已經延伸到了人死後的世界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