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應該放棄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成長中的孩子的需要。

    高等動物具有使自己適應孩子需要的本能。比如說當一頭大象把一頭小象帶入象群時,象群中的所有成年大象都會自動把步伐放慢,以免小象跟不上隊伍的進程。當小象感到疲憊,無力繼續行走的時候,所有的大象也都會停下來,陪著小象一起休息。

    我們也可以在各種文化中發現類似的情況。有一天,我在外麵散步,走在我前麵的是一對日本父子,兒子大約2歲左右。走著走著,兒子突然抱住了爸爸的腿,於是這位爸爸停了下來,任由孩子抱著自己的腿繞圈。過了一會兒,孩子玩夠了,鬆開了爸爸的腿,於是爸爸又帶著兒子繼續向前走。又過了一會兒,孩子似乎是走累了,坐到了路邊的台階上,於是這位爸爸便站在一旁等著他。自始至終,這位爸爸都沒有做什麽特別的事,他隻是安安靜靜地滿足著孩子的需要,表情嚴肅而自然。其實,這種方式是最適合孩子的散步方式。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需要不時地進行身體方麵的協調,用兩條腿維持平衡並向前行走。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擁有四肢,然而人在行走的時候卻不會將四肢全部使用上,隻會使用兩肢。猴子有長長的手臂,這雙手臂能夠在它們行走過程中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人才會完全依靠兩條腿行走,並在行走中保持平衡。運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在行走時,會將一條前腿和與其成對角線的後腿交替抬起,並將另兩條腿支在地上,以保持身體平衡。但人在走路的時候,則會用左右兩條腿交替支撐著身體。大自然為所有的生物解決了行走的難題,隻不過它讓人類和動物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對動物而言,行走是一種本能,而對人而言,想要能夠行走,就要經過主觀的努力。

    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掌握了行走的能力,他們搖搖晃晃地邁出的第一步令爸爸媽媽感到欣喜。孩子的第一步一般出現在孩子1~2歲之間。對孩子而言,邁出第一步的過程是征服自我的過程,這一行為是孩子正常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相當於孩子的第二次出生。從這一刻起,他們不再是不能自助的人,而是能夠積極主動行動的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能夠高枕無憂了,第一步邁出後,他們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隻有經過不懈地努力,才能掌握好身體的平衡,才能邁出平衡矯健的步伐。孩子仿佛受到了一種力量的驅使,這種力量如此強大,無人能夠壓製。他們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就像衝鋒陷陣的士兵,什麽困難都不怕,什麽阻礙都不在乎。他們的眼中隻有一個目標,就是衝向勝利。成年人看到孩子表現出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後,十分憂心,我們擔心孩子會因此受傷,也擔心周圍的東西會被孩子弄壞。於是我們在孩子的四周設立了很多防範,我們認為這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卻不知我們已經無形之中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這時的孩子已經擁有了有力的雙腿,他們能夠平穩地走路了,可是我們卻仍堅信,應該把他們關在學步欄裏,或是把他們放到學步車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