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德寫過一篇著名的教育論文——《阿維龍野孩的初步發育》。他在這篇論文中對一種龐大的、富有戲劇性的教育進行了詳細地敘述。這種教育試圖戰勝一個智障的心理缺陷,並讓他從原始自然狀態中走出來。

    阿維龍野孩從小就被拋棄在大森林裏,企圖殺害他的人以為他死了,卻不知他在大自然中生存了下來。他渾身赤裸地在荒野中生活了很多年,直到有一位獵人抓住了他,並把他送回了文明世界。從他滿身的傷痕來看,他一定曾和野獸進行過猛烈地搏鬥。由於從來沒有說過話,他已經成了一個啞巴,並且他的智力低下,幾乎不可能再接受智力教育。

    伊塔德是一位聾啞醫生,並對哲學有所研究,他知道想要對這樣的孩子實施教育非常困難,所以他決定先治療這個孩子的聽力缺陷。最初,他認為這個孩子不是因為生理器官發生退化才表現出低能特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個孩子缺乏教育。伊塔德信奉赫爾維修的理念:“人如果不進行工作,就不能被稱為人。”也就是說,他相信教育無所不能,並反對盧梭在革命前傳播的“造物主創造的東西都是好的,是人把它們變壞了”的理念,即“教育對人類有害”的理念。伊塔德對這個孩子產生了錯誤的第一印象,並在實驗中證明了他的論斷是正確的。可是平納爾的測試卻讓伊塔德不得不麵對現實,即他麵對的是一個弱智。這時,伊塔德不得不承認試驗性實驗教育學理念是正確的。

    伊塔德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兩部分的教育:先讓這個孩子走進正常的社會中,再對這個孩子進行智力教育。這個孩子習慣了被遺棄的生活,並認為這才是幸福的生活。他把所有自然現象看成是自己快樂的源泉,並當成自己最好的夥伴。現代文明生活拋棄了這種生活,這是人類的進步。為了讓這個孩子融入文明生活中,伊塔德做了很多工作,如擴大這個孩子的需要並對這個孩子進行愛撫等。伊塔德在自己的文章中舉了如下的例子,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伊塔德的確耐心而富有克製力地做了很多工作,並對觀察對象進行了仔細地觀察。伊塔德的行為可以成為那些正為實驗教學法做準備的老師們的榜樣。

    伊塔德在文中這樣寫道:

    “我看到他憂鬱地、無聊地在房間裏來回踱步。有時,他會盯著窗戶,神情恍惚地看著外麵的曠野。如果這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下起傾盆的暴雨或出現明媚的陽光,他就會表現出極大的欣喜。但有時,他也會流露出一副恨不得吃掉周圍所有人的樣子,他咬著牙,緊緊地捏著拳頭,並氣急敗壞地揮動著胳膊。

    “有一天早上下起了大雪。他醒來後看見窗外滿地的白雪,驚喜地叫著從床上跳下來,直奔向窗戶。然後,他連衣服都沒穿就奔出了房間,跑到花園裏打起滾來。他在雪地上一邊奔跑,一邊尖叫,然後抓起地上的雪塞進嘴裏,並咽了下去。

    “但是,他並不是每次看到這樣的自然景象時都激動萬分,並大聲地叫嚷。有時,他也會看著這些自然景色,流露出憂傷和沉悶的情緒。當天氣非常惡劣,人們都不願意出門時,他卻會一個人走到花園中,圍著花園走幾圈,然後坐到噴泉旁。

    “我經常停下手中的所有事,滿心喜悅地看他坐在那裏。他的臉上時而嚴肅,時而又沒有表情。有時,他會流露出哀傷和憂鬱的情緒,似乎在回憶什麽事情。他盯著水麵,並不時把落葉扔到水裏。

    “每當柔和的月光照進他房間裏的時候,他都會無法入睡,然後走到窗邊靜靜地站著,一站就是大半夜。他會把頭伸出窗外,看著那片沐浴在月光下的曠野,並陷入沉思,有時還會發出歎息。”

    伊塔德還在文中的其他地方提到,這個孩子不懂得如何像文明社會的人一樣行走,他無論在哪裏都隻會奔跑。在一開始帶這個孩子去巴黎大街的時候,伊塔德並沒有幹涉這個孩子的行為,而是跟在他身後奔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