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學校習慣把體操當成一種集體性的肌肉訓練,並把讓孩子按口令學會一套規定的運動當成目的。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這種體操以強迫為指導精神,讓孩子做一些強製性運動而非本能運動。我不知道這些強製性運動是以哪方麵的科學為依據的。醫療體操也是相似的一類運動,為的是讓病人在鍛煉中恢複肌肉的力量。學校體操裏的擴胸運動原本是用來治療障礙性腸道疾病的,我想象不出這樣的動作對一群身體健康的孩子而言有什麽意義。另外,我們還能在體育館裏看到一些孩子做著類似於雜技演員的基礎性訓練的運動。我並不打算在這裏對學校的體育運動進行批評,這不是我們所考慮的主要內容。的確,很多人會在聽到我談論幼兒園的體操時表示不讚同,事實上,如果體操訓練和體育館都像普通學校裏的那樣,我自己也不會讚同的。

    我們必須把體操和一般的肌肉訓練當成促進生理運動發展和保護這些運動正常發育的訓練。我們應該在孩子顯示出發育遲緩或異常時鼓勵他們做一些有助於基本生活技能的運動,如穿衣、脫衣、扣扣子、係鞋帶等。如果孩子需要在某個專門年齡段用體育鍛煉來保護自己,那麽3~6歲就是最好的年齡段。在這一階段裏,走路是最主要的保健體操。

    在最初的發育階段中,孩子軀幹的發育要比下肢的發育快。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從頭頂到腹股溝的長度占身長的68%,下肢的長度僅占身長的32%。這些比例會隨著身體的發育而發生改變,如成年人的比例為51%左右。新生兒和成年人在體形上的差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一步一步縮小,但是在成長初期,軀幹的發育速度仍然會比下肢的發育速度快。1歲孩子的軀幹長度為身長的65%,2歲孩子的這一比例為63%,3歲孩子的這一比例為62%。

    當孩子達到上幼兒園的年齡時,其下肢長度仍然短於軀幹長度,僅占整個身高的38%。6~7歲孩子的軀幹占身高的57%~58%。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不但會明顯長高,並且軀幹和下肢的比例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由於長骨兩端的軟骨層不斷發育,並且孩子的骨骼還沒有完全發生骨化,所以孩子的下肢會明顯增長。但是,承載不成比例的軀幹對於孩子還沒有發育成熟的下肢來說還是件困難的任務,所以,孩子還不能像我們一樣走得平穩。對於一個不夠強壯的孩子來說,站立和行走都會讓他感到疲憊,他的下肢會因為不堪重負而形成羅圈腿。貧困家庭中的孩子或骨化緩慢但又未患軟骨病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在考慮孩子時以成年人的體能標準,那麽我們就錯了,因為孩子的身體有符合其年齡段自身的特征和比例。孩子喜歡向後彎腰和向前踢腿,因為他們的身體有這方麵的生理需求,幼兒喜歡用四肢爬行是因為他們的下肢太短。如果我們強迫孩子改變行走的方式,讓他們跟著成年人的腳步走,或不讓他們下地走動,並把不讓孩子變得任性當成借口,那我們就犯了致命的錯誤。所以,我們最好讓媽媽多掌握些兒童保健的知識。我們應該讓孩子多做一些有助於他們身體發育,滿足他們身體需求的運動。

    我對孩子進行觀察後,發現有一個方法既簡單,又能幫助他們活動。老師可以在花園四周圍上柵欄,隔一段距離打一個樁,並在樁上拉幾根粗鐵絲,然後安幾個小架子。當老師領著孩子們在花園裏練習齊步走時,孩子如果累了,就可以坐在架子上休息。另外,我還會在牆邊放一些小凳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一些2歲半或3歲的孩子很容易感覺累,沒多久就落到了後麵,但是他們卻不肯坐下休息,而是一邊用手抓住柵欄上的鐵絲,一邊踩著下麵的鐵絲行走。他們一邊沿著鐵絲走動,一邊笑嘻嘻地看著做遊戲的大孩子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