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一生兩次出家。12歲那年,他在一場大病中險些喪命,病好後,他去長壽寺出家,卻因偷吃鴿肉被發現而出了寺;15歲那年,他在留學途中與一位日本姑娘一見鍾情,卻由於家庭的幹涉,最後導致這位姑娘投海自盡,於是他去了蒲澗寺出家。

    出家之後,他又曾與一位彈箏女一見如故,奈何他當時已是遠離紅塵之人,隻得揮筆贈詩一首,再無他續。

    先為“家”逐,再為“情”傷,令蘇曼殊的心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無奈,於是,他將最後的情懷寄托於“國家”和“革命”。他參與過興中會、光複會、“抗俄義勇隊”等,還參加過反袁鬥爭,被後人冠以“革命和尚”“愛國詩僧”之譽。

    正是由於度過了來去無定、風塵落寞、無人相知的一生,蘇曼殊的內心時而天真,時而滄桑。他的詩如酒,文如針,情如火,心如灰。他仿佛一朵度盡風波的蓮花,在暴風雨後的池塘中,靜靜地綻放,散發著清香。

    (三)

    情如水,靜靜從我們身邊流過,無色無味,卻能給我們最真實的感受;情如水,有時平靜淡然,有時洶湧震撼;情如水,能滋潤人們的心田,也能衝毀心中的淨土。

    人生,是一場旅行,種種情愫都是旅途中出現的風景,有些是我們一生不應該錯過的,有些則是我們應該錯過的。若是為不屬於自己的事物留戀一生,久久不能自拔,便會錯過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景。

    有些情如輕絲,輕輕一拂便不知去向何處;有些情如刀子般鋒利,令人銘心刻骨。當一段情結束,當一出戲落幕,誰都無法回頭,隻能向它作個告別,然後繼續向前走。

    有些事的發展如黑夜和白晝的交替,我們無法改變它們的發展和結局。既然如此,索性就看開吧,讓它們順其自然,讓它們自生自滅,不要讓這些情愫控製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苦苦為它們所負累。

    情愫,其實隻是一場空。親情雖然溫暖,親人卻不能一生一世庇護著我們;友情雖然珍貴,朋友卻不能一輩子陪伴在我們左右;愛情雖然甜蜜,愛人卻也可能在某一天離開我們的身邊。

    我們可以相信親情、友情和愛情,我們可以期盼親情、友情和愛情,我們應該維係親情、友情和愛情,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友情和愛情。但若是有一天它們真的不得不消失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能做的,也隻有放手。

    身邊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終有一天會消逝,不同的隻是時間的早晚。有些停留得久一些,有些停留得短一些。

    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幻想,最後的最後,是我們看透,美夢終會醒,幻想終成煙雲。再成功的人生,最終也會成為一場虛空,什麽都不剩下;再美好的情愫,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什麽都留不下來。一旦看透了這一切,便能淡看身邊事、身邊情,不為所動,不為所傷。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