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菩提,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意譯為“覺”“智”“道”。

    明鏡,協助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資持記》中記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世人常將“菩提”與“菩提樹”,“明鏡”與“明鏡台”混為一談,卻忽略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菩提與明鏡都非實物,樹與台卻皆是。若是將菩提看作樹,將明鏡看作台,便失了本意。

    雖然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後覺悟,令菩提樹成為了佛教的聖樹,但是樹終究是樹,是有形有體之物,不能與覺悟相提並論。

    世界上萬物都不是永恒的,總有一天,或毀壞,或破滅,或消亡。萬物皆是虛妄,隨時會因外界的種種原因而生,也隨時會因外界的種種原因而滅,隻有覺悟,一旦生,便持續一生,不會受外界掌控。

    覺悟由心而生。人能否覺悟,取決於心中是否有掛礙、有塵埃。若是對世界萬物表象有所向往,便會有煩惱,有貪念,有癡念,有執念,便無法明心見性,真正地得到自在。

    佛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說明若是心中有妄想,有執著,便會與覺悟擦肩而過,若是心中放下,無所往,無所念,便可達到無心無塵的境界,也就離覺悟更近了一步。

    覺悟的過程,是一種放下的過程。放下,心就靜了,心靜了,便容易悟了。

    (二)

    在敦煌寫本《壇經》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五祖弘忍想要傳其衣缽,於是把門下的弟子召集在一起,命他們每人作一篇偈語,並稱,誰能“悟大意”,便能夠接下他的衣缽,成為六祖。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下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認為神秀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命他回去重作,神秀回去後,冥思苦想數日,毫無頭緒。

    慧能本不識字,他在聽說此事後,請人幫他讀了一遍神秀的偈語,而後作了一偈,並請人替他題到了西間壁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到慧能的偈語,知道他領悟到了真諦,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神秀把身體比作智慧樹,把心靈比作明亮的台鏡,認為若是不時常為它打掃浮塵,它就會被世間的塵埃汙垢遮蔽,失去光明的本性。

    慧能卻認為,菩提原本沒有樹,明鏡也不是台。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實物,又怎麽可能被塵埃覆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