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一詞來自梵文,意譯為“覺”或“智”,舊時也被譯為“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若說它是樹,它就成了有所執著的物,而非覺悟了。覺悟本來就是無形無相的,若是真正地覺悟了,便會領悟到這一點。神秀把它與實物相提並論,是以弘忍知道他沒有真正地覺悟。

    同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鏡是明淨之鏡的縮寫。若把心與明鏡台相提並論,也就是把心物化了,物化便是有所執著,仍說明神秀沒有真正地覺悟。

    慧能認為,既然本來就什麽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塵埃,沒有塵埃出生之所,也沒有塵埃落定之處。所謂的塵埃,指的是人間的世俗事物,即人心中對世間事物的牽掛,若是沒有了執著,沒了牽掛,也就沒有了塵埃。

    慧能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幻象,這些幻象都是由於人類心中有妄念,並由妄念牽動自性而產生的。有些人感覺自己身上有塵埃,是因為他們心裏有塵埃,這塵埃便是妄念。

    (三)

    人類的自性是圓滿的,是清淨的,一旦產生了妄念,清淨的自性就會受到幹擾。人若能被自性主宰,所生之念便不再是妄念。

    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當妄念產生時,不要強求,不要刻意,不要試圖消滅它,而要讓它自生自滅。

    妄念有時產生得令人不知不覺,一些人得知自己產生了妄念,便用各種方式強行壓製它,卻不知勉強自己熄滅妄念的方式也是一種妄念。有時,還會使這種妄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我們知道那隻是幻想時,它便不會再對我們產生任何作用了。幻想會在我們的關注中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清晰,也會在我們不理會它時越來越虛弱,最後悄然離去。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旦幻想走了,我們就不要再去糾結它是如何產生的,或者如何逝去的。因為一旦我們再次想起它,它就又會出現了。所有方法都是幻想,去除幻想的方法也是幻想。

    有些一直困擾著我們心情的痛苦,正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放下,一直惦記著,並且經常拿出來細數,才會久久不肯退去。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有些事,過去了便不要一再回顧,有些人,離開了就不要想念,否則,好不容易熄滅的火堆便會再次被點燃,好不容易填平的溝壑便會再次被挖開。

    發生了,就不要太執著,太固執,否則隻會讓事情越來越複雜;過去了,就不要再糾結,再追問,不然隻是在自尋煩惱。認清這點,妄念便會自行退散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