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將方麵,《吳子》也有新的思想。書中提出了“理、備、果、戒、約”五種才能,是將帥的綜合考評指標。具體來說,具有“理”是能“治眾如治寡”;“備”是能“出門如見敵”;“果”是能“臨敵不懷生”;“戒”是能“雖克如始戰”;“約”是能“法令省而不煩”。

    另一方麵,本書還提出了在作戰過程中要想法判定敵對將領的才幹。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知己知彼”,其目的也是為了針對敵將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謀略。本書中,作者將敵軍將領分為多種類型,比如“愚而信”、“貪而忽名”、“輕變無謀”、“富而驕”、“進退多疑”等,並且分別製定了相應的作戰方針,諸如“詐而誘、貨而賂、離而間、震而走、邀而取”等等。

    作者介紹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為戰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吳起的一生,無論在內政,還是軍事上,都有著極高的成就。他一生曆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全能型人才”。

    吳起在魯國時,曾經擊退齊國的入侵;到了魏國的時候,吳起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而到了楚國之後,吳起又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是因為吳起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全才”,並且做到了料敵應變、愛兵如子,所以他在曆朝曆代都享有很高的讚譽。但是他有一點顯著的人格缺陷,那就是吳起太過貪戀功名,他甚至為了取得成功不擇手段。比如他殺妻求將、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為這位文武全才的將領增加了人生汙點,也成為文人墨客詬病的對象:此外,對於吳起執法嚴厲、不近人情,用兵殺伐無度,造成橫屍遍野、生靈塗炭的行為也多有非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