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任務簡單地說,就是找到合適的人,擺在合適的地方,然後鼓勵他們去完成手上的工作。

    ——山姆·華頓

    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誰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執行團隊不斷發展壯大,產生高績效,而且都在不斷地為這一目標不懈努力。但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不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畢竟,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事,它很艱巨,很漫長,而一個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

    那麽,該怎麽做才好呢?答案是合作。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天,劉備、關羽和張飛坐在一起喝酒,劉備提議三人比試一下力氣。

    張飛大笑:“大哥,這用得著比嗎?你一定輸。”

    劉備搖搖頭:“不一定!不信就試試。”

    怎麽比力氣呢?劉備看到一隻雞正在不遠處啄米,提議拔下一根雞毛。把雞毛扔過牆的那一邊,看誰的速度最快。

    張飛一貫性急,拿起雞毛就往牆那邊扔,扔了半天沒扔過去,累得氣喘籲籲。

    關羽想了一會兒,將雞毛綁在一發箭上,射了過去。

    劉備呢?他抱起一隻雞,扔了過去。

    你看明白這個故事了嗎?

    它告訴我們:有力氣沒有用,會用力氣才有用。

    在工作過程中,將任務分解給別人,善於融合多種力量,讓他人發揮作用,以幫助組織完成某一目標,這才是卓越的執行力。善於努力的執行者,遠不如善於分工合作的執行者。

    巫馬期是孔子的一個學生,曾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縣長。巫馬期很有抱負,一心想把自己任職的單父縣大治。他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一年,終於將這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但要說好也談不上,而且他還因勞累過度病倒了。

    魯國國君請孔子推薦一個人選,孔子推薦了自己的另一個學生宓子賤。宓子賤彈著琴、唱著小曲就到了單父縣。他在官署後院建了一個琴台,終日鳴琴,身不下堂,日子過得很滋潤,一年下來單父縣也大治,比巫馬期任職時更好,很多百姓讚不絕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