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趨勢,花全部的時間研究市場的正確趨勢,如果保持一致,利潤就會滾滾而來!

    ——威廉·江恩

    據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係統,將牛奶送到顧客門口,不封口。這時候,附近的山雀與知更鳥常常毫不費力地在顧客開門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

    後來,為了防止牛奶被鳥兒偷喝,牛奶公司把奶瓶瓶口用鋁箔封裝起來,山雀和知更鳥便不再擁有這“免費早餐”。但到了50年代初期,當地的所有山雀居然都學會了啄開鋁製瓶蓋,繼續喝它們喜愛的牛奶。反觀知更鳥卻沒有學習啄開鋁箔的本領,也就再也沒有喝到牛奶了。

    動物的生存狀況如此,一個企業、一個人的生存發展道理也是一樣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經濟時期,為將者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根據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使自身及企業趕上時代的步伐。

    相反,如果一家企業、一個人像知更鳥一樣,不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和自己的處境。環境已經變化了,而你沒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決策,墨守成規,亦步亦趨,那麽即使你擁有萬般才能,也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將難以避免失敗的結局。

    我們來看一個曆史上的典型事例。

    秦朝末年出現的楚漢相爭,最後關頭,韓信成了一個有著十分特殊地位的人物。用項羽的說客武涉的話來說,就是“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用齊國辯士蒯通的話說,是“當今二王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顯然,韓信已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因此,武涉和蒯通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韓信應該取中立態度,誰也不幫,而是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然而,韓信並不具備孫權那樣的魄力,他總是猶疑不定,直到最後也沒能下定背叛劉邦的決心。他總覺得劉邦對自己有恩,自己怎麽忍心背叛人家呢。韓信對項羽的說客說:“當初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這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大將軍印,給我數十萬兵,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省下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一個人這樣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當然,韓信內心裏還保留著一絲僥幸,他認為自己對漢有功,怎麽也不會落得個兔死狗烹的地步。可事實卻向人們證明了韓信愚忠的下場,人們稱之為婦人之仁。正是這種“婦人之仁”致使韓信慘遭被劉邦、呂後殺害的厄運。

    其實,韓信獲此結局,完全可歸責於他本人。對於當時的利害關係,他不是去仔細地分析和思考,而是心心念念想著忠實於劉邦。可當時以韓信的功績來講,劉邦已經將其視為自己的威脅。正所謂“功高蓋主”,哪個皇帝也不能忍受臣子的功勞達到危及自己地位的程度。雖說韓信沒有任何“越軌”跡象,但劉邦的心裏卻早已將他視為肉中之刺了。換言之,如果韓信不離劉邦遠遠的,那他早晚得死於劉邦之手。

    可見,一個對事物缺乏審時度勢眼光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局勢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