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正確的決策,往往來自於眾人的智慧。

    ——T.戴伊

    決策,是為將者的一項重要工作。眾所周知,決策與企業的每一位成員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下屬們的利益,決定基層工作的好壞。所以,為將者在做決策時一定要慎重,且不可把決策當成是自己一個人的權力,一個人就可以拍板,就可以說了算。

    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獨斷專行、拍板定案的領導,他們往往把別人的意見當作是對他們的權威的挑戰和對他們的權力的幹涉。雖然憑借自己的決策力,也許他們也可以做出科學的、明智的決策,但往往會造成隻聽從一人、萬馬齊喑的糟糕局麵。

    中國有言“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決策絕不是為將者的專利,而應該分享給企業的每一個人,鼓勵所有員工參與思考,這是一種民主體現,往往會贏得下屬的心。而且集合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後,做出的決策往往會更正確、更科學。

    在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一個人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了5次,還是同一個思考模式。如果拿到集體中去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也許1次就可以完成自己5次才完成的思考,並且他人的想法還會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

    楚襄王做太子時曾在齊國做人質,父親懷王死了,他趁機向齊王提出要回楚國。齊王提出隻有割讓楚國東地500裏,才放他回去。無奈之下,楚襄王答應了下來以做緩兵之計,他回到楚國後,即位為王。這時,齊國立即派人來楚國跟楚襄王索取東地500裏。

    楚襄王心想:“我能夠回到楚國來辦父親的喪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見麵,使國家恢複正常,是因為我答應了給齊國割讓東地500裏。現在齊國派使臣辦理交接手續,這可怎麽辦呢?”他想了一會兒,不知對策,便將情況說給了諸位大臣,請求大家各抒己見,以求對策。

    昭常說:“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是因為土地的廣博才成為萬乘大國的。如果要割讓東地500裏,這是割讓了楚國的一半啊!這樣楚國雖有萬乘之名,卻無萬乘之實了。所以我說不能給,我願堅守東地。”

    “我覺得應該割地,”上柱國子良說,“大王不能不給,您說話一字千金,既然親口答應了萬乘的強齊,卻又不肯割地,這就失去了信用,將來您很難和諸侯各國談判結盟。”

    景鯉說:“不能給。不過,既然您親口答應了強齊,現在又不給割地,齊王必定會惱羞成怒,率兵前來討伐。以楚國目前的實力,恐怕不能單獨守住東地,我願去求救於秦國。”

    楚襄王聽了大家的意見後,斟酌再三,說道:“我認為子良、昭常和景鯉的意見都好,但不知究竟哪個更好,我決定一並采用。”請看他是怎麽做的吧,“先派遣上柱國子良帶上兵車50輛,到齊國去進獻東地500裏;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為大司馬,要他去守衛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鯉帶領戰車50輛,往西去秦國求救。”

    結果怎樣呢?子良到了齊國進獻東地500裏,齊王接受了這500裏,卻見昭常的人馬在守衛東地。昭常宣稱誓不讓出土地,齊王大怒,便大舉進攻東地,討伐昭常。當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時,秦國已經派了50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齊王害怕了,便請求子良去告訴楚國,退回東地500裏,兩國講和,從而解除了齊國的戰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