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堅信,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起來,就會成就你一生的大目標。

    ——佚名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麵臨一個相對艱巨的任務時,如“1年拜訪3000個客戶”、“3年內從普通職員升為部門經理”,我們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很難做到,會產生焦慮、茫然等消極心理或者幹脆選擇逃避,明日複明日,一拖再拖,結果什麽都幹不成。

    將帥之所以是將帥,是因為他們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即便這項任務很艱巨。將才的方法是化整為零,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一個個小塊,這是一種抽象思維的妙用,也是一個成功捷徑。

    關於“化整為零”的妙處,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心理學家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000米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心理學家既不告訴他們村莊的名字,也不告訴他們路程有多遠,隻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千米,就開始有人喊累;走到一半時,有人抱怨為什麽要走這麽遠,何時才能走到頭;越往後,他們的情緒就越低落,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走了。

    第二組的人,心理學家讓他們知道了村莊的名字和路程距離,但路邊沒有裏程碑,他們隻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剛開始時大家還有興致,但走到一半時,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繼續往前走。當走到全程的3/4的時候,大家開始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

    第三組的人,心理學家不僅告訴了他們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還在路旁每1000米都做了一塊裏程碑。邊走邊看裏程碑,人們一直知道自己走了多少,離村子還有多遠。當看到裏程碑顯示離村子越來越近了,大家雖然有些累,但情緒一直很高漲,很快就走到了。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人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並能不斷將行動與目標加以對照的話,那麽他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樣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遇到的困難,努力實現目標。

    的確,很多人心裏都有一張清晰的目標地圖,但因為麵前有太長的路要走,就有些無從著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為了不讓自己喪失信心,你不妨將目標分解。一旦化整為零,任務難度就降低了,就可以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來達成大的目標,走向成功。

    怎麽樣?聽起來很不錯吧!事實上,不少人正是因為善於抽象思維,憑借“化整為零”的悟性,攻克了一個個艱難的、不易完成的工作任務,最終成為一個功成名就、人人敬佩的將才,例如,著名的日本田徑運動員、國際馬拉鬆比賽冠軍山田本一。

    山田本一原本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運動員,後來他在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1986年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上,先後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一時間轟動了整個世界。當記者問山田本一憑什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不善言談的山田本一用了同樣一句話回答:“用智慧戰勝對手。”當時許多人對山田本一所謂的“智慧”有些迷惑不解,畢竟馬拉鬆比賽是一項非常考驗體力和耐力的運動。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山田本一在自傳中說:“起初比賽時,我總是把目標定在40多千米外的終點線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裏時我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後來,我把比賽目標進行了細化。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黃色的房子;第三個標誌是一棵大樹……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抵達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就這樣,40多千米的賽程,被我分解成這麽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