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會見到有些人一感到開心就變得歇斯底裏,他們不停地傻笑,笑得我們莫名其妙。因智力的進步而感到的歡樂則不同,這種歡樂不同於動物的歡樂,它是高層次的,能夠讓我們脫離悲傷和黑暗的孤寂。

    如果有人強烈反對我們提出的這種方法,禁止我們幫助孩子得到高層次的歡樂,那麽這些人就是在傷害孩子。在這些人的眼中,孩子和牲畜沒有不同,隻要他們滿足了口腹之欲,並且能夠隨意玩耍,他們就會感到歡樂。但是這樣的歡樂對於孩子而言並不是長久的,孩子們不會因為擁有了這些歡樂,就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個女孩子,如果她沒有感覺到“做人的快樂”,她就不會向爸爸表示自己已經走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陰影,並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孩子身上的這種“轉折點”是他們智力的體現。他們發現了“真理”,過上了自然的心理生活,並表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人生”。當人類真正的天性在獨特的個性中顯現出來時,他們就可以避免厄運降臨在自己頭上。當孩子積極塑造著自己的個性時,他們也正在走著天才們所走過的道路。一個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他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幹擾,能夠使自己的外在活動與精神活動保持同步發展。孩子們的努力不會白費,他們的智力得到了發展,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我們說,天才都會砸碎桎梏自己發展的鎖鏈,讓自己恢複自由身。他們一旦認定了一個“人性標準”,就會堅持不懈,誰都不能使他們更改。

    想要培養專注的精神,“沉思”是必須學會的事情。很多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事,當我們大量地、不間斷地閱讀書籍時,我們的思維能力反而下降。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忽略了“沉思”這一環節。

    當我們將一首詩重複背誦了許多遍後,我們能夠記住它了,但這並不能使我們體會到詩中的內涵。有的人能夠背誦但丁的所有詩歌,但是,如果你問他但丁的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詩中包含了什麽思想,他卻回答不上來。人可以通過背誦詩歌“裝飾”自己的頭腦,但這種“裝飾”隻停留在表麵,使人獲得一些詩歌的表麵印象。我們如果想要真正在詩中得到啟發,則需要對詩歌的主體進行反複地“沉思”,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心靈更健康,思維更活躍。

    “沉思”是培養孩子天性的最佳方法,隻有在“沉思”中,孩子們的內心才能得到發展,逐漸成熟。孩子會在擁有了自己的目標後產生強烈抗議的內在生活需要,並為之努力學習和鍛煉。在追求中,孩子們漸漸成長起來,他們和智力也變得更加協調。

    “沉思”能使孩子學會安靜地學習,優雅地做事,全神貫注地對待自己手頭的事情。他們的個性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在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他們能夠使用正確的方法,並懂得通過對事物的觀察、推理和判斷來更正自己以前不正確的行為。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會更加認真、自覺,持續工作的時間也會更長。在工作過程中,他們不容易受到外界幹擾,就連來自身體比自己強壯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恐嚇都不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