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無法理解我所說的,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一切目的都可以通過自由選擇而達成,世界上沒有人會選擇生病,但現實生活中,身患疾病的人仍然很多。我們可以讓一名病人“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身體狀況,但是他卻隻能選擇正在生病,因為即使他選擇了健康,他的身體狀況也不會因為他的選擇而立刻好轉。

    我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將有利可圖的投資和無利可圖的投資同時放在一個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農民麵前,讓他選擇,他會選擇哪一種呢?當然,我們可以說他的選擇是“自由”的,因為沒有人強迫他必須選擇哪一種。但是,如果他選擇了前一種,我們隻能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並不懂得這兩種投資真正的含義,所以他隻是“自由”地隨機選擇了一種。隻有當他具備了足夠的知識,擁有了分辨有利可圖投資與無利可圖投資的能力時,他的選擇才能被稱為是真正自由的。

    憑借社會的約束力而作出的選擇不能稱為自由的選擇,隻有當一種內在力量在人體內形成時,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如果說釋放本能就是獲得自由,那麽隻要我們頒布一條法令,命令所有身患疾病和有身體缺陷的人馬上恢複健康,那麽,所有聾子都可以馬上聽見聲音,所有瞎子也可以馬上重見光明。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做得到嗎?

    我相信會有那麽一天,所有的人都能夠意識到,自我“培養”才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隻有當這一天到來後,人們才能真正擺脫壓抑,自由地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式,而教育既是幫助我們找到個性的途徑,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

    我們從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了解到,“智力的發育”是一個關鍵因素,它不但能夠揭示出孩子成長的秘密,還能培養孩子的內心世界。有了這方麵的認識,我們對智力衛生學的重視也加強了。隻有當家長們意識到智力是孩子的生活支柱後,他們才不會再盲目地壓抑孩子,給予孩子真正自由的發展空間。

    如今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隻停留在孩子的身體上,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牙齒是否完好,甚至連頭發是否有光澤都成了他們關心的對象,可是對於孩子的內在,他們還是沒有十分重視。但是我相信,家長們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意識到智力發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那一天不會太快降臨,但一定會到來。到那時,家長們就會更慎重地對待孩子的智力開發。

    什麽是智力?我們不想在討論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它上升到一定的哲學高度,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思考對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一些映像、聯想和再創造活動都能夠促使心智形成。我們需要對這些因素構成的總和進行思考,並聯係外界環境,對智力展開分析。貝恩向我們表達了一個觀點,智力活動起始於對“差異”的感知,鑒別“差異”是人類頭腦發展的第一步。人類對外部世界產生知覺的基礎就是“感覺”,在形成智力的最初過程中,我們要將這些材料收集在一起,然後加以區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