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在生活中看到孩子有如下行為:他們會在很多件物品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他們會把食品從餐櫃中拿出來,然後放回原處或分給其他的人;他們看到別人在玩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時,會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他們會聚精會神地一邊做練習,一邊將教材裏錯誤的地方指出來;他們會在聽到老師叫自己的名字前,保持固定的姿勢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並會在站起時盡量避免弄出響聲。以上的這些行為都說明一件事,這些孩子已經有了能夠持續影響自身才能發揮的“意誌”。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意誌都有哪些協同因素吧。

    人們采取的所有行動,無論是跑、跳、工作、講話,或是凝視某件東西,這些都是意誌的外在表現。另外,意誌也可以抑製人的一些行為,比如一個人會在意誌的抑製下控製自己極其憤怒的心情,以免作出過激的行為;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時,也是意誌使我們不會攫取其他人的物品,即便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人們在意誌的引導下,不會因為一時衝動作出不計後果的事情,而是在理智思考後自願將衝動製止。

    沒有行動,意誌就不會被表現出來。當一個人心中有想做好事情的念頭,可是卻遲遲不付諸行動;在犯錯之後想要彌補,卻總是猶豫不決;想給某人寫封信卻一直不肯下筆,想要探望某人卻久久不邁出家門,這些並不能稱為有意誌的活動。行動是關鍵,隻停留在想象階段是不夠的。意誌的生命力和行動的力度成正比,在衝動和抑製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人的行為產生了。

    習慣性或無意識是在行為不斷反複的過程中形成的。當我們評價某個人的行為舉止十分有教養,這說明這個人已經把一係列有教養的行為當成了自己的習慣。有時我們會受到衝動的驅使想要突然去拜訪一位朋友,可是考慮到自己的前往會為他造成不便,我們就會打消這個念頭。我們在起居室的一角舒適地坐著,這時,進來一位德高望重的女士,不需要任何人命令或提醒,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起身與她握手,向她表示尊敬。我們買了一些蜜餞回家,然後得知鄰居也很喜歡吃這種蜜餞,這時我們就會盡量不讓鄰居發現,每次品嚐時都小心翼翼。

    一個人的禮貌與教養如何,從他平日的行為舉止中就能夠看出來。衝動能夠支配人的行為,但卻不是唯一支配我們行為的力量。沒有衝動,我們就不會采取任何行為,參加任何活動;沒有抑製力,我們就無法有效地對我們的衝動進行引導和克製,就會犯一些錯誤。

    我們的習慣是在衝動與抑製力的相互作用下訓練和培養出來的。習慣產生後,我們不必再在做每件事前先計劃自己應該付出多少努力,並下定決心,也不需要對一些事情進行推理和猜測,因為這些行為已成了我們的習慣。但是,我們這裏要討論的是一種靠後天學習產生的習慣,而不是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種由我們本能所引起的習慣。

    一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過遵守規則方麵的教育,他們隻是囫圇吞棗般地獲得一些與紀律相關的知識,所以在生活中總免不了要犯大錯,小的過失更是一個接一個。這些人一直受到警覺和意識的控製,長期被迫地執行指令,他們需要時刻努力讓自己服從,隻要這種警覺稍有鬆懈,他們就會犯錯誤。相比之下,那些風度高雅的人就不會這樣辛苦。在意誌的努力下,他們在意識上會有新的發現。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還沒有達到發展的平衡,他們常常會因為無法控製自己的衝動而不得不自食苦果,有時也不得不屈服於抑製力。意誌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還沒有在他們身上得到完美的結合,所以他們的個性還沒有形成。即便他們的心理開始進入發展階段,這兩種因素仍不能夠結合起來。但是“融合”和“適應”遲早會發生,並支持他們產生潛意識,所以我們不能放棄努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