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希望孩子一進入有利於他們精神發育的環境,就能夠馬上被環境中的某件物品吸引,然後用我們希望他們使用的方式來使用這件物品,並反複地將這一行為進行重複。我們發現一個現象,不同的孩子對同一行為會重複不同的次數,一個孩子重複20次後就停止了,而另一個孩子重複了40次才停止,還有的孩子重複了200次還沒有停止。這種現象的產生是一種前兆,意味著這些孩子會在長大後,用不同的方式從事與精神發育密切相關的行為。

    原始的內在衝動是促使孩子產生這種表現的因素,其產生原理與人在精神極度饑餓時會出現在一種模糊的意識一樣。想要製止住這種衝動,就要使這種來自精神的饑餓感得到滿足。我們需要為孩子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引導孩子的意識向這個目標靠近,使他們能夠進行一種基本的智力活動,同時這種智力活動又具有複雜性和可重複進行性。舉個例子,一個孩子麵前擺著一些立體插板,他需要做的是把這些插板插到它們本該屬於的位置。可能這個孩子在做了三四十次後,會由於某種原因犯一個小錯誤,這時他就需要將錯誤改正,或者他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然後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把這個問題解決掉。發生這樣的一個小插曲後,孩子就會對這一活動更加有興趣,並反複進行下去。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正在發育的心理也得到了鍛煉。

    可能孩子正是在這種內在意識的發展下,才能夠愉快地使用這類物品,並不斷進行重複。當一個人渴了,如果我們隻給他幾滴水潤潤嘴唇,他一定不會感覺滿足;隻有讓他喝到飽,將身體所需要的水分能補充完全,他才會感到滿足。對於孩子心理上產生的饑渴,我們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原理,不能隻是讓他們走馬觀花地觀看周圍的事物,更不可以讓他們隻用耳朵“吸收”知識,我們應該給孩子真正擁有並使用這些物品的機會,這樣他們的內在需要才能得到滿足。這是實現兒童心理建構的基礎,也是實施兒童行為教育的唯一秘訣。

    從外表上看,我們為孩子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場所,其實建立這樣一種環境的更深層目的是為了使孩子的精神活動得到滿足。所以,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各種教具,組織他們進行的各種活動都應該以這一目的為中心。我們向孩子提供了立體插板和平麵插板,這些插板不僅是為了幫助孩子了解物體的大小或產生對形狀的概念而設置的,它們還起著培養孩子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練習中獲得真正明確的知識,並能夠對每種知識投入同等程度的注意力。從範圍、形狀和顏色等方麵來看,這些感覺知識是精確的,正因如此,人們的精神活動才能滲透到各個領域,並有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

    迄今為止,心理學家都認為三四歲孩子的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他們認為三四歲的孩子會對看到的每一件事物產生好奇心,並會不斷地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看到的東西上,所以一個3歲或4歲的孩子很難長時間對同一件東西或事情集中注意力。心理學家們認為,難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兒童教育所麵臨的障礙。

    威廉·詹姆士提出:“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注意力極其容易產生變化,從我們給他們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從他們亂七八糟的表現中發現這一點……孩子具有這樣的特性,並且他們的注意力總是十分被動……作為一名老師,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就是,如何使孩子不會對他們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產生極大的興趣,或者使他們隻是偶爾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當孩子能夠形成這樣一種使多變的注意力狀態自動恢複的能力時,我們就可以認為他們的判斷力、性格和意誌的基礎已經形成了。……最優化的教育應該能夠促使孩子改進這種能力。”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天性不加以管理,一切都聽之任之,他永遠學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固定的某一件事情上。這樣他的注意力就會隨著新物體的出現而發生轉移。

    其實,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想要靠老師一個人的力量保持孩子的注意力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會被某個固定的物體所吸引。我們知道新生兒不可能具有目的明確的意識,所以我們說,一個新生兒在吮吸的同時完成的一些複雜而諧調的運動是被一種無意識的營養需要所製約的。所以,一種基本的外部刺激最先被呈現在我們麵前,它來源於精神,相當於精神上的乳汁,從一個嬰兒的臉上,我們能夠看到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