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歲的孩子能夠將一件事情連續做50次以上,在這期間,沒有人能夠分散他的注意力,即使他的周圍有無數人走來走去,身邊有人在彈鋼琴,有其他孩子在唱歌,他的注意力仍然能夠高度集中在自己做的事情上,不受任何幹擾。當一個嬰兒正在媽媽懷中吃奶的時候,他也會表現出這樣的高度集中,除非他已經吃飽,否則任何事情都不能讓他停止這一活動。

    這樣的奇跡隻有自然才能創造出來。心理行為是從自然中衍生出來的,所以探尋大自然的秘密成了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想要理解自然,我們應該先了解自然的開始階段,那些東西雖然簡單,卻恰好從根本上揭示了真理,並能幫助我們了解更複雜的現象。很多心理學家都采用這樣的方法去獲得有關生命的知識,比如對生物的自由生活展開觀察。如果法布爾在觀察昆蟲的時候破壞了它們的自由,使它們無法實現自然的表現形式,無法進行每天做的工作,那麽他的研究就不會成功。僅僅把昆蟲捉住並放在研究器皿中觀察是得不到想要的結論的,那樣做隻能對昆蟲本身進行研究,而不能對昆蟲的生活方式進行研究,這樣也就不能揭示出在昆蟲的生活中,有怎樣的奇跡在發生。

    如果細菌學家沒有為所研究的細菌營造一個和它們生長環境相似的環境,細菌得不到它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溫度,那麽它們就不能在“自由的生存”中展現自身特征;如果細菌學家們隻對一種能夠導致人類生病的細菌的形狀和結構進行研究,而不去研究它的繁殖方式和繁殖過程,那麽就不會產生能夠預防疾病、挽救人類生命的科學。

    運用各種方法觀察生物是使各種生命真正實現自由的基礎。在對孩子的注意力進行實驗研究時,我們也要注意自由的重要性。我們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時要注意,這種對感覺的刺激必須是強有力的,並且能夠對孩子產生一些感官方麵的生理“適應性”。孩子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生理發育,所以我們需要遵循自然,以便他們可以得到適應。這種適應性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刺激物不能幫助孩子產生適應能力,不但不能讓他們保持心理上的注意力,還會使他們產生生理上的疲乏,甚至令眼、耳等適應性器官感到不適,那麽這項刺激物的選擇就是失敗的。當孩子能夠在使用這些自由選擇的物體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他們就會在官能活動中感到愉快,並感受到這種練習對身體帶來的好處。

    我們還要注意一件事,在鍛煉注意力時,孩子身體中有一個特殊部分也需要做好準備,這個部分就是與外部刺激相關,並能夠促進想象形成的神經中樞,這一準備過程也叫作“內部的心理適應”。“內部心理適應”主要表現為:當一個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他的大腦神經中樞就會出現一係列的興奮,這一係列的興奮會按照一個內部程序依次出現;當兩種力量同時對這個人起作用時,就好像在對一扇門同時施加兩種力,外界的刺激向門施力“敲門”,內部的力量用來“開門”。如果沒有內部力量的協助,外部的刺激再強烈也無法把門打開。這就是為什麽有人一專心工作起來,縱使他身邊的人載歌載舞,他也會無動於衷。

    在心理學研究中,注意力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心理學家們把它看作對教育最具實用價值的一個項目。一名懂得教學藝術的老師會知道如何掌握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自己的課程充滿期待,並在聽到學生“敲門”時賦予他們“開門”的力量。如果老師不懂得將難以理解的工作變得簡單易懂,學生就不會對他的課程產生興趣。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需要將學生從已知領向未知,從易到難教會他們更深一層的知識,在這之前,讓學生們對“未知”產生興趣是極為重要的,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未來的學習產生期待。

    過去的教育學觀點認為,聰明的老師應該具有戰略家一樣的頭腦,能夠製訂清晰的戰鬥計劃,以便隨時為手下的人指引方向,告訴他們應該向哪個方向前進,什麽時候應該做什麽。這種教育觀是在長期統治心理學的唯物主義觀的影響下產生的。赫伯特·斯賓塞的理論認為,思想本是一泥塊,無足輕重,後來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這塊泥塊上出現了一些數目、深淺各不相同的痕跡。按照斯賓塞的理論,人是在經驗中造就出來的,隻要將一套合適的經驗機構置於教育之中,人就能被製造出來。有一些人堅信這樣一個原則:既然細胞的有機基礎是蛋白,那麽隻要有一定含量的蛋白質,就可以人工製造出一個人類的外形。還有人認為,人的卵細胞也是一類細胞,所以早晚有一天,科學家們能夠在工作台上合成出一個活生生的人。可是,我們也要清楚,活力不是一種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生命力也是無形的,即使我們合成了一個物質的外殼,缺少了這兩樣因素,這個外殼也不可能像一個真正的人一樣活動。何況,從細胞到成人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神秘因素在起作用,這些因素也不可能被人工放入細胞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