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積極的行為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為了使兒童早一些獲得這種行為,我們應該對他們進行一些相應的引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以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早熟的小紳士或小淑女為目的,而是要讓他們得到意誌上的鍛煉,更早地擁有抑製力和衝動構成的平衡。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的意誌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煉。

    我們可以讓孩子拋棄其他的活動,為了完成某一項特殊活動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我們應該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選擇力所能及的活動,以便使他們得到肌肉協調方麵的鍛煉。如果你的孩子出現如下的表現:他開始學會對別人的工作表示尊重;他不再從別人的手中搶奪物品,而是會耐心地等待別人將物品交給他;他不會在行走的過程中跌跌撞撞,不會撞到其他的孩子,也不會弄翻身邊的東西,這時,我們可以確定他的意誌正在接受鍛煉,他們正努力平衡自己體內的衝動和抑製。這一態度的養成過程就是孩子準備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反之,如果我們總是將孩子管製得服服帖帖,命令他們乖乖坐好,他們就無法和其他孩子產生聯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就會變成一片空白。

    孩子們隻有在自由的交往中才能夠學會相互適應,才會養成社會化的“習慣”。我們的說教對他們意誌力的培養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們不應該隻是整天向孩子們灌輸一些諸如“禮貌道德”或“權利與義務”的觀念,而不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就好像如果我們想教一名學生彈鋼琴,就必須讓他真正操作鋼琴,用手指敲擊過鋼琴的每一個鍵,而不是單純地告訴他要以怎樣的姿勢將手指擺放在什麽位置上。訓練孩子的意誌力是使孩子發展“成型”的基本要素。

    想要培養孩子的個性,我們應該在早期教育中盡量調動所有有效機製。眾所周知,肌肉如果不得到鍛煉就無法充滿力量,得不到鍛煉的肌體會產生肌肉無力,無法進行任何活動。為了能夠進行那些需要肌肉力量的活動,我們必須首先使我們的肌肉得到鍛煉。因此,我們會讓孩子們做體操,以鍛煉他們的肌肉。同理,孩子的心理也需要類似的鍛煉,這樣他們才能過上正常的心理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意誌薄弱或喪失意誌,那麽他在遇到險境的時候就會無法脫身。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在一所需要學生完全服從、安靜坐著的學校裏站穩腳跟,並且會被老師們大加讚揚,老師會在他們的日常表現一欄寫下“表現優秀”“遵守紀律”一類的評語,同時對他們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很乖、很規矩,可是這些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如何呢?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像身陷流沙中的人一樣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無法自拔,最後不得不去醫院接受精神方麵的治療。

    老師眼中有兩類孩子,一類是“聽話”的孩子,另一類是“不聽話”的孩子。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感到頭疼。老師認為,這些生性好動,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們是班上的“禍害”,他們不僅自己不遵守紀律,還總會侵犯其他同學,使其他同學也不得安寧。同學們對他們的定義也是“永遠靜不下來”的人。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們卻希望周圍的同學都可以活躍一些,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相比之下,“聽話”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則是另一番情形,這些孩子受到極強的抑製力的控製,不敢大聲說話,也不敢回答問題。如果對他們施加一些外部的刺激,他們也能夠回答問題,但是聲音非常小,並且會在回答結束後哭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