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一步驟完成時,孩子已在心理上對這些以實際形態出現的物體有了一定的認識,如物體的形狀、尺寸、顏色、光滑度、重量、硬度等。他們開始將這些東西的特征保存在自己的意識中,時刻產生期待,並對它們的出現表示歡迎。

    孩子擁有了原始衝動的基礎,現在又能夠對外部事物產生認識並注意它們,這說明孩子已經與這個世界上的一些東西產生了微妙的聯係。孩子的興趣變得更加廣泛,不再僅限於對那些由本能產生的興趣,還有一些由於對外界事物產生認識而引發的興趣。孩子已獲得的知識為他們興趣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些興趣又為孩子日後洞察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按照舊的教學觀念,隻有將已知和未知聯係起來,使孩子能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產生興趣,才能使他們的注意力從已知的東西向未知的東西轉移。但是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這種觀點如管中窺豹,隻見一斑。事實上,已知的知識會使興趣向更深層牽引,從而使人去考慮一些更複雜、更崇高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秩序在頭腦中產生,文化也在持續變化著、延續著。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常常會用這樣的方式向學生們介紹:這個東西是長的,這個東西是短的,這種顏色是紅色,這種顏色是黃色……老師將自己對物體的感覺用極其簡單的字詞描述出來,按照自己的順序將它們分類、編目。學生們會把每一個映象儲存在自己頭腦中的特定位置,並用一個字對這一映象加以標識。所以說,學生們不會將新的知識拋擲在一旁,也不會把它與舊的知識混淆在一起,他們把新的知識與之前的同類知識一並儲存在大腦的同一個位置,就像在圖書館,不同類別的書會被擺放在固定的書架上一樣。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使人具有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渴望。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力量會將這些源源不斷湧入人腦海的知識分門別類,形成一定的秩序。在新的信息不斷被吸收進來的同時,這種秩序得到保持。所以,內部協調性與生理適應能力很相似,都是建立在自發活動基礎上的。內部條件決定了每個人個性的自由發展、個人成長和組織建構。

    老師可以適當控製這些現象,但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如果老師不小心處理,就有可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自己身上。老師要理解學生的行為,不要對一切原本正常的現象進行幹預。要知道,學生的全神貫注與他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接下來,我們回頭看一看有關身體營養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到這樣一點,嬰兒在長牙後會產生胃液,這就要求我們在為他們提供飲食的時候提高食物的質量。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相對複雜的食物,盡我們所能將最好的營養供給他們,直到他們長大。事實上,想要保證孩子身體健康,我們應該根據他們機體最直接的需要向他們提供食物。如果我們提供給孩子的食物過於複雜,或種類過多,或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甚至有毒,孩子就會營養不良、生病,甚至中毒。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有關注意力的話題。對於那些年齡稍大的孩子,我們應該使他們明白生命基礎和生活基礎之間的關係,即本性和刺激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相對應的,我們應該以這些為教育的基礎。

    在我提出這一觀點之前,我就料到會有許多“專家”對我的觀點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孩子必須注意身邊的所有東西,無論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因為現實就是如此,所以孩子必須從小做起,學會接受身邊的一切。“專家”們的論點其實是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將道德教育置之一旁,就如同在一些家庭中,嚴厲的爸爸總是對孩子下達“小孩子不應該挑食,什麽都應該吃”的命令一樣。

    當一個孩子在午飯時對桌上的一道菜一口都沒動,並向爸爸表示自己不喜歡吃這道菜時,他的爸爸就會對他實施強製性禁食。這位爸爸會收起桌上其他的菜,隻留下孩子不肯吃的那道。不管這道菜是否已經變冷,不管孩子是否對這道菜感到惡心,爸爸都不會為他提供其他的菜肴,就是說,孩子唯一的選擇隻有吃掉這道菜。等到孩子實在撐不下去了,在饑餓的驅使下強忍著吃下這道菜的時候,爸爸會得意地向別人炫耀自己教子有方,孩子在自己的教導下既不挑食,也不會耍脾氣,給什麽吃什麽。一些家長甚至強迫孩子不吃晚飯就睡覺,他們認為這是克服孩子貪吃的最好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