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的引領下,孩子們表現出他們純真、勇敢和自信的一麵,他們開始融入我們的社會。我們會發現,孩子們那些曾經令我們頭疼的謊言、害羞、懼怕、破壞東西的行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不再用極端的方式與我們抗爭。出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全新的孩子,所以我們也不可以再用以往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老師不應該再用威嚴和權力對孩子施加壓力,而是應該用一種謙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交流。既然我們已經發現了,在孩子的心理層麵會出現兩種相反的情況,那麽我們就應該在著手討論怎樣教育孩子前,先弄清我們的目標對象。我們要選擇哪一種孩子為教育對象呢?是那些受著成年人壓製的孩子,還是那些在正常生活環境下自由成長、自由發揮潛能和創造力的孩子?

    如果我們針對的對象是那些被壓製的孩子,那麽歸根結底,我們應該追究那些成年人的責任,因為是他們製造了這一大堆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針對的對象是那些自由成長中的孩子,我們就應該對這些孩子身邊的成年人表示寬容,因為他們能夠對自己的錯誤進行自省,並且能夠用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身邊的孩子。正因如此,這些成年人才能和孩子相處得很融洽,才能和孩子一起享有一個溫馨快樂的世界。

    教育科學的實施也應該遵循平等的原則。科學的概念是以一個事先假設的“真理”為基礎,然後沿著這個“真理”的方向向前發展、鞏固,最後得出一套確實可行的施行方法,以防止產生過多的錯誤。兒童對我們而言,有著引導我們向真理邁進的作用。孩子們希望能在成年人的幫助下學會自我幫助的方式,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離開成年人之後,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

    孩子是在活動中得以成長的,但是除了參與活動,孩子還需要接觸一些物質上的東西,他們需要有人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也需要被這些指引自己的人了解。對孩子的學習負有指引責任的人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成年人必須向孩子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必須指導孩子學會自立,學會自助。隻有成年人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孩子們才能夠順利地發展。這並不是指成年人做得越多越好,過多的幫助對孩子的成長同樣沒有好處。如果成年人替孩子做了本應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孩子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就沒辦法很好地得到自身發展。我們把這一平衡點稱為“介入的門檻”。在對孩子不斷引導的過程中,我們的經驗積累得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最適當的介入時機,與孩子之間的了解也能夠更深一層。

    孩子和物質接觸後便產生了活動。於是,我們通過科學印證挑選出一些教具,把它們放在孩子附近,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如何進行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也得以傳承下去。這種做法不僅維持了傳統的教學形式,也使孩子們可以在很少受到成年人幹涉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了自由,他們的創造力得到了盡情發揮,也得到了進步。所以,人們開始意識到個體的發展能夠有助於文化傳承。老師隻會在必要時出現在孩子們麵前,對孩子進行指導,其餘的時間裏,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法則訓練自己的各種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