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到的“人格特質”不僅指孩子在道德方麵的表現,還指他們所具有的多重性格,除了孩子的智力因素和外在長相,也包括孩子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後做出的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我們無法分析這種表現。在本章節,我想要探討的是一些特殊的兒童活動,這些活動一直不曾被人仔細研究過,也從未受到過重視。

    我們可以用圖形來表示孩子們每一個活動的時間長度和規律。首先,我們畫一條水平的直線用來表示孩子在休息時的狀態,然後在直線上畫一條曲線用來表示孩子的運動過程,以直線為分界線,直線以上的曲線表示孩子在做有規律的活動,直線以下的曲線表示孩子在自由活動。曲線和直線之間的距離越大,說明活動越不規律,距離越小,就說明越規律。曲線沿某一方向延伸的部分越長,表示時間越長,延伸的部分越短,時間越短。

    這種方法也常被用於測量“兒童之家”的孩子們的活動。通常情況下,孩子們進入教室後會先保持短時間內的安靜,然後才會開始活動,這時的曲線會向上延伸。過了一陣,孩子們累了,活動的節奏開始不那麽規律,於是曲線會向下延伸。等到所有孩子都累了,他們就都會終止正在進行的活動,選擇一項新的活動繼續下去。假設這項新的活動是用蠟筆畫畫,當孩子們認真畫畫的時候,他們的曲線會向上,而其中一個孩子在畫了一段時間後,轉身去和身邊的孩子說話、打鬧,這時他的曲線就應該畫到直線下方。如果這個孩子在和夥伴說話時有點小爭執,鬥了一陣子嘴,這時他的曲線會繼續停留在直線下方,直到他又發現了新的東西——比如說把鈴鐺放在秤上,他又會專心致誌地玩起來,這時他的曲線則再一次波動到直線上方。等到這個孩子再也發現不了任何好玩的東西,又不知道應該做什麽的時候,他就會向老師尋求幫助。

    從曲線圖表上,我們不能看出這個孩子在哪一具體時間進行了怎樣的具體活動,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其他章節中進行說明。但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無法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孩子的活動曲線都與上述的這名孩子的情況相符。這些孩子常常漫無目的地切換著自己從事的活動,在幾小時內將老師準備用於半年內教學的教具玩了個遍,於是自然很難再對其中的一件或兩件產生長時間的興趣。等到幾天、幾星期或是幾個月後,我們重新對上文中提到的那個孩子進行測試,新的圖表上顯示,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具備專注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從活動曲線圖上明顯地看到孩子們的活動狀況。孩子們雖然都沒有嚴重脫離秩序,但是他們距預期的目標還是有著一段差距。也就是說,這一類孩子的活動曲線既不屬於完全沒有規律的一種,也不屬於完全有規律的一種,而是趨於兩者之間。這類孩子會在上學後先挑一些簡單的事情做,然後從教具裏找到自己以前接觸過的教具,做一些自己之前做過的事情。當孩子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麽可以做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疲倦,曲線下滑到直線處。我所描述的活動模式並非是個別孩子的活動模式,而是多數孩子的活動模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