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帶領這些孩子的老師沒有什麽實際經驗,他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處理這一類型的問題呢?通常情況下,沒經驗的老師會認為,孩子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在生活練習和教具練習上,所以他們很疲憊,沒有辦法再專心學習,這不是自己的錯。如果這名老師很容易心軟,並稍微了解一點現在很流行的心理學,他就會認為讓孩子們去操場上透透氣是不錯的選擇。這位老師會把孩子們都帶到操場上,讓他們四處奔跑,持續一段時間後再把孩子們帶回教室。孩子們回到教室後,仍然無法安心聽講,反而比出去之前更加好動,他們會繼續不停轉換關注的目標,將這種“假累”的現象持續下去。

    很多老師看到孩子們出現這樣的情況後,認為自己的方式很受孩子們的歡迎,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孩子們的興奮並不是因為喜歡老師的方式,而是受到興趣的驅使。玩過一陣的孩子會變得煩躁,不能安分下來。為了讓孩子們收回心認真聽講,老師們想了更多的辦法,他們讓孩子休息,或者帶孩子到其他地方玩耍,這些都無濟於事。孩子們仍舊不安,沒有辦法回到原來從事的活動中。

    我承認,這些老師在教學方法的鑽研上的確下了苦功,可是我也不得不指出一點,他們並沒有對孩子產生信心,所以他們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保持對孩子們自主權的尊重。這些老師認真采納了每一項教學建議,精心作了每一次教學計劃,他們在這方麵投入了很多。可是他們太習慣對孩子進行幹預和掌控,太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學習,這樣做使孩子無法進行自然發展,當然也無法在自然發展中得到啟迪。

    我認為,如果老師能夠對孩子多一點信心,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如果老師能夠暫時忘記自己學過的那些專業知識,讓孩子們自己作決定;如果老師可以在孩子麵前保持謙遜,不頤指氣使,盛氣淩人;如果老師能夠多一些耐心,那麽在孩子們的身上一定會發生奇跡。孩子們隻有在發現自己內在的那份潛能後,才會不再焦躁不安。

    可是,如果孩子重新選擇的活動比之前進行的那項活動更加簡單,他們就不可能靜下心來投入其中。新的活動必須能對孩子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這樣孩子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會因為外界的一點影響而轉移目標。

    完成一件重要活動後,孩子臉上會呈現出神采奕奕的神情。他們不再給人一副“我很疲憊”的假象,他們的眼中閃著光,眼神平靜卻堅定,臉上充滿了朝氣。正確的方式能使孩子處於一個有效的循環中,這個循環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準備工作,它起著一個引導的作用,為孩子進入第二部分作一個鋪墊,使孩子在正式從事重大活動前先對其有所了解;其次才是真正的活動。

    孩子們隻有在完成了活動之後才會擁有真正的平靜。他們在活動中找到了真理,所以心裏變得寧靜祥和。我們都知道,吃飯和洗澡會花費我們很多的力氣,可是我們並不會因為吃飯感到勞累,也不會因為洗澡感到疲憊,反而能通過這兩件事獲得不小的能量。同樣,孩子們在完成活動後也會精力充沛,就像剛剛飽餐一頓,或美美地洗過一個澡一樣。活動能夠使孩子得到平靜的休息,所以我認為,必須讓孩子有機會接觸重大的活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