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老師們在對疲勞的看法上也存在著偏見。他們認為每隔幾分鍾就應該轉換一種教學方式,不然孩子會因為感到疲倦而不專心聽講。事實上,孩子們在對一件事情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是不會感覺到累的,相反,如果在這時,老師們不斷轉換教學方式,孩子們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很遺憾,很少有老師明白這一點,特別是那些畢業於師範院校的老師,他們堅持每隔45分鍾就讓孩子休息一次。人們常常用人的邏輯進行教學,而忽略了大自然中的法則。按照人的邏輯,心智活動和身體活動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行為,不能夠同時進行,人在思考的時候需要身體上的靜止,在運動的時候則會暫停思維。這種邏輯使孩子受到的教育一分為二,他們不被允許在思考的時候加入肢體動作,即使在他們的內心渴望著將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除去老師們腦中的這種偏見,看到大部分老師成功地從偏見中走出來,我們感到很欣慰。我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不受約束和限製的教育,隻有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才能夠使孩子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受教育的空間。

    當然,作為一位老師,一些基本素質是必不可少的。我的第一所學校成立時,擔任我的助理的是公寓管理員的女兒。這個女孩兒並沒有受過教育,她隻是按照我所說的,向孩子們示範教具應該如何使用,以及按照怎樣的順序使用後就走開了,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孩子們自己操作。結果孩子們都做得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完美,這讓她感到不可思議。一開始,我的助理猜想一定是有什麽神秘的力量在牽引著孩子,否則一個從來沒有學過寫字和閱讀的孩子不可能寫出結構漂亮的句子,可是這樣的事情真的就發生了,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不是什麽神的力量,而是正確的教學方法。

    這些鮮明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保姆和父母們都應該對孩子放手。我們需要讓老師們知道,他們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幹涉。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非幹涉教學法”,即當他們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可能產生的結果是對還是錯,成年人都不可以幹涉。在孩子麵前,老師不應該趾高氣揚,隨意向孩子施加自己的想法,並讓孩子照做。老師們需要做的隻是為孩子準備好他們需要的東西,然後退到一旁,任孩子自己擺弄,同時時刻關注孩子的進展。一旦發現孩子產生了新的需求,老師們要立即為孩子換上一件符合孩子需要的教具。

    我發現,那些家境一般,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方法十分熱衷。因為他們自己不識字,所以這些家長在看到孩子能夠寫字時會滿心歡喜,把孩子舉在頭頂以表達他們的喜悅。相比之下,那些家境優越,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把孩子識字當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們用一種淡漠的態度對待孩子努力的成果,並將一些德育方麵的教育看得更加重要。有錢人家的孩子如果想要學著打掃房間,父母就會馬上製止他們,並告訴他們這種低賤的工作留給傭人做就好了,我們把你送到學校裏不是為了學這些。有的媽媽認為孩子不應該在太小的時候學習數學,以免累壞腦子。這樣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們心理上的陰影,他們想要學習,卻又不敢學習。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那些往往被大多數人認為沒有用的東西反而是對孩子最好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僅對孩子有益,對家長也同樣有益。早期的“兒童之家”會教孩子們做一些家務事,孩子們學會後,就會告訴他們的媽媽衣服要怎樣洗,字要怎樣寫等。在孩子的影響下,媽媽們開始注意洗衣服的方式,開始學習讀書寫字。這說明正確的教育方式會同時對孩子和父母產生積極的影響。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