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孩子需要自己動手擺弄東西,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成年人能夠按照孩子的身高比例為他們特意製作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東西,讓他們自由操作,他們就會擁有平和、滿足的性格。孩子玩耍的目的在於適應周圍的環境,所以他們隻對身邊真實存在的東西感興趣,並因為能夠掌握周圍的東西的使用方法而感到開心。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采用能夠讓孩子產生興趣,並盡可能發揮自身能力的“新的教育方式”。孩子需要的不是虛擬的城堡,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也不是不會說不會動的娃娃,他們需要的是一片可以馳騁的天地和一群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朋友一同經曆人生最美好時光的機會。

    當我們清除了孩子成長中的障礙,讓他們接觸到真實的世界後,他們就會有一些出乎我們意料的表現。我們會看到他的人格發生了變化,不再事事要求我們幫忙,而是更喜歡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時,他世界裏的主宰者不再是父母、保姆或老師,而是他自己。

    我感到我是幸運的,因為很多年前我在羅馬發現了一個難以被發現的事實。那裏的一所“兒童之家”的成功讓我明白,正因為它建立在相對貧困的地區,所以才少了許多可能阻礙孩子們成長的因素。

    羅馬的那所“兒童之家”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1. 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所在的地區極其貧窮,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但豐富的自然環境使孩子們的內心充滿了富足感。

    2. 孩子們的家庭背景。這些孩子們的父母都不識字,所以不會過多地從自己的角度對孩子進行幹涉。

    3. 老師們的素質。在這所學校中,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會被傳統模式所影響,用有偏見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如果把這項實驗安排在美國進行,那麽結果將注定是失敗的。因為在美國,他們一定會聘請一些所謂的專業的老師,這些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聽取孩子的意見,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隻會把一大堆他們認為有用,而實際上對孩子沒用的東西塞進孩子們的大腦中。在這些老師心中,孩子不應該具有自主能力,這樣的想法落實到教學中,自然會阻礙孩子的自然成長。所以我認為,要想使實驗成功,最好選擇一群貧窮的孩子,然後將他們置身於一個從未經曆過的環境中,並給予他們一些經過科學設計的、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教具。在教具的使用上,老師們不應進行過多幹涉,而是應該喚起孩子們內心的興趣,然後使他們自發地將注意力投入到教具上。40年前,當這個實驗成功時,人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們從未想過能從一個3歲的孩子身上看到如此強大的專注力。然而這隻是一個開端,接下來我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從這些實踐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並非真的不願意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而是我們對他們采用了不恰當的教育方法。

    身為父母的人必須有這樣的認識,在一個3歲孩子的身體內,有一種引導他們應該做什麽事情的力量。在這種力量的促使下行動的孩子即被稱作是自由的孩子。自由的孩子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比如當成年人對兩個孩子同時下達了擦桌子的命令時,不自由的孩子擦過桌麵後就會停止工作,而自由的孩子則會把整個桌子擦得幹幹淨淨,就連桌子的縫隙也認真擦過。自由的孩子不喜歡在做事情的時候被老師約束或幹涉,可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老師都喜歡不停地對他們進行指點和控製,這使他們很不舒服。老師們遵循的是從易到難的教學順序,他們認為這樣對孩子最有利,可是孩子卻可能有著不同的觀點,他們希望先學難的東西,然後再學簡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