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道分界線。孩子在3歲之前雖然會經曆許多創造性的事情,但等他們長大後,卻很難記起這段時期究竟發生過什麽事情。那些五彩繽紛的童年生活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留下什麽印象。3歲之前的孩子和處於心理胚胎期的嬰兒有些類似,由於人格還沒有成型,所以他們都無法記得自己身邊曾經發生過什麽事情。隻有當他們的語言、運動、感覺等完全得到發展後,他們才開始形成記憶。

    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意識和記憶,這時,他們開始能夠與我們正常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問題便產生了,由於我們不了解他們早期的心理發展情況和本性,所以會在無意之中將他們的天性抹殺。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人類創造了引以自豪的文明,卻在這一過程中過分地注重物質,忽略內心,結果使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接二連三地遇到心靈上的阻礙。

    3歲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表現創造力的意識,他們希望能夠把自己內在的想法通過切實的行動表現出來。隻有讓孩子動手實踐,才能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發揮,促進他們成長。可是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對孩子施加了過多的監禁,有些來自生活,有些來自精神。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成長,除非得到一些來自科學的啟示。

    在對世界的探索上,孩子先從心靈上對世界作出感應,然後依靠雙手對世界作出回應。他們以前獲得的能力如今已經日漸完善,但心智卻依然停留在心理胚胎期。對於這時的孩子來說,疲倦與他們無關,他們喜歡不停地用雙手接觸各種事物,進行一些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玩耍。人們認為這一時期是孩子最幸福的時段。為了滿足孩子對活動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可是這些玩具並不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育。家長們習慣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給予孩子們“最適合”的東西,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對孩子並沒有吸引力,家長們給孩子提供的是“個別”,而孩子想要的是“全部”。比如說孩子想要玩水,家長就會給他們一點水,並告訴他們玩的時候要小心,不可以弄濕衣服;孩子想要玩沙子,家長們會讓他們玩,但也會囑咐他們不要弄髒衣服;孩子想要和成年人一樣做一些事情,家長就會給他們一些模擬的東西,如塑料的小鍋小碗、不能切東西的刀子等,讓他們玩過家家的遊戲。孩子希望真正像成年人一樣做家事,可他們得到的隻是一些不能使用的東西,一切都是假的,這真可笑。

    當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時,他們就會給孩子買一個,甚至好幾個娃娃,他們認為有娃娃陪的孩子就不會寂寞了,卻不知孩子們抱著娃娃的時候,隻是得到了身體上的安慰,心裏卻依舊空虛寂寞。對於孩子而言,娃娃雖然有著人的模樣,可是它不會說話,永遠隻會睜著大眼睛看著自己,不會對自己作出任何反應——對它好它不會笑,對它不好它也不會哭,更不會反過來關心自己。父母們聽說玩具有益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於是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可是孩子很快就玩膩了,於是父母們隻好再買新的。有時孩子會故意把玩具弄壞,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有破壞欲,而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盡情擺弄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虛假的替代品,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與現實社會有關聯的東西。孩子希望能夠通過模仿成年人使自己變得更完美,當這份心情不能被滿足時,他們就會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不再想專心做事,甚至會出現人格偏差。造成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不是別人,正是不斷否定他們的努力的家長們。

    相比之下,那些在簡單社會出生並成長的孩子更加幸福。他們不像那些生活在高度文明社會中的孩子一樣,時刻受到限製,他們可以自由地使用家裏的一切物品,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簡單家庭中的孩子可以和媽媽一起烤麵包、洗衣服,在真正的實踐中了解生活,學會生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